他从前连长兄都不太服管,只怕父亲同姐姐郭东娘,脾气臭,性子急,遇事很容易钻牛角尖,总以为天底下自己最大,根本不可能轻易服人。
今日傅令明说了那一通,其实句句都很有道理,可郭保吉很早就想让两个儿子走文路,不但重金请来过不少先生教授,还将两个送去州学、书院里头多次。
郭向北虽然读书不行,见识却少,自己做的文章稀烂,对先生要求却高得很。
他学不好,从不觉得是自己不行,只觉得是先生不会教,不懂得让他学进去。
譬如今次傅令明来逼逼叨叨了半日,说这个,说那个,还把应当怎么写都全数框死——难道下场时也能这般做,教他依样画葫芦不成?
如若当真按照其人所授来做,那写出来的,就不是他郭向北的文章,而是傅令明的想法,傅令明的文章了。
笑话,他又岂是那等拾人牙慧的!
第294章 文章
郭向北说莽也莽,然则并不乏小聪明。
他之所以要围着裴继安转,一是在小公厅时见识过对方本事,确实心服口服,可也不乏另一桩原因。
作为家中次子,郭向北虽然有些任性,其实很懂得审时度势,看父亲脸色。
经过公使库卖书、朝中盗印、宣州圩田等事,郭保吉对裴继安信重非常,引为心腹,今次举荐其人进京为官,除却是欠债还钱,有功必赏,最要紧的,还是想叫其帮忙看一看两个儿子。
见父亲对长兄失望得这般明显,要说自己没有做出头那一个的想法,自然是不可能,但是一来两人毕竟是亲兄弟,感情深厚,二来虽然自视甚高,郭向北也晓得与郭安南比起来,他无论读书,还是武艺,都还有些距离。
可他也不是没有长处。
比之兄长,郭向北不固执己见,也懂得知错就改,自从进了小公厅,被郭东娘在后头挥鞭跟着,不但没有惹是生非,居然还颇得旁人夸赞,连带着郭保吉也多放了些心思在这个次子身上。
郭保吉虽然算得上是个好父亲,可只要是人,都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郭向北不占着长字,比不上哥哥,性格又不如郭东娘讨喜,自然更容易被忽视,难得得了关注,并不想再过回从前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