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页

到时候和原家联合定价,出售给第三方的价格,必须是一致的。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死守着一些东西,没有意义。这飞龙箭一旦原家参与进来,其他的家族再仿制,就是和联盟加上原家作对,联盟现在威慑力不足,原家可是庞然大物。

这原天衣的军队实力,和自己不相上下,却只是原家一个小型的分舰队,虽然带着精锐,可炼气士的数量并不算太多。

原家的根本,还是在陆地上,海上力量原本就不足。

想通了之后,苏镜干脆将自己能出售的技术都罗列出来,然后思考和什么家族合作,才能将利益最大化。

利益最大化,不等于是赚钱最多,而是要保证安全。

盟军这边的技术,逐渐成熟,各种新战术也研究了不少,被定型的占两成左右。现在苏镜也有了准确的制造方向,比如傀儡,就不再是单一的战斗兵种。

盾傀儡,是和攻坚部队一同战斗的,本身拥有强悍的防御能力,并不追求进攻,伴随盾傀儡的士兵,都携带剑囊,可以临时充当剑修。而盾傀儡的攻击方式,除了手臂上能安装的短剑之外,就是箭筒,可以发射大量的箭矢。

盾傀儡不追求复杂的战斗技术,而是配合步兵,给步兵做掩护。类似死士营一样的攻坚部队,一个大营四万人中,也就有两千之数。这死士营的盾傀儡数量,就是一比一的水平。

而其余的兵种,盾傀儡只是十比一。

工程营的技术傀儡,轻步兵的伙伴傀儡,重步兵的负重傀儡等等,全部模块化,专用化。

苏镜不再排斥地球的知识,对于兵种的整合,下了大力气。摄政王姜夜,只是能做出大方向上的判断,认为四万人的规模,才是战争之中最好的一个军团士兵数量。二十万,则是大会战够用的数量。

苏镜进行过百万人规模的战斗,当然清楚,摄政王姜夜做的没错。而他更加熟悉小规模战斗上的兵力安排,战士需求。对于苏镜来说,这两年的战争,他一直在学习,在完善。他并不后悔早期投入那么多的财富,去武装自己的士兵。

现在看来,早期的投入,基本上都是亏本的,所有装备都已经替换成了全新的,那些替换下来的,因为价格原因,并没有人愿意要。拆解的话,损失也是不小。

可正是因为那些投入,苏镜的士兵损失不多,让他拥有了大量的老兵,随时能够利用这些老兵作为士官,大规模扩充军队,并且不会降低军队的战斗力。

只要人活下来,什么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