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众人皆不敢言。
无论孔公监多大,他毕竟是族长,是衍圣公,还是曲阜知县,他说让一个人离开曲阜,那不是开玩笑。
孔公监凝重地说:“我知这一条家规沉重,可为了孔家万代,为了不再让后人背负耻辱,我们这些作先人的,只能自己背了。”
孔恭礼走出来,行礼道:“我倒认为新规甚好,这是衍圣公府的伤疤,无人敢提,无人敢说。可天下读书人的心是明亮的,我们能欺骗自己,却欺骗不了天下人。以此为家规,对孔家有利无害。”
孔公监深深看了一眼孔恭礼,微微点头,继续说:“第二条家规,不涉高堂,专心学问,兴扬文教,归化人心。”这句话一出,孔恭礼的脸色都有些难看了。
高堂,指的是朝廷,不涉高堂,意味着孔家子弟日后只能做学问,躬亲于曲阜一地,不进入朝廷做官。
孔公监这是用家规来强制约束孔家人安于学问,不去经营朝堂,参与朝政之事。
话虽是不好听,却没有人反对。
事实上,近两千年里,衍圣公府更多是个招牌,招牌之上也只有衍圣公一个人,最多加上一些绿叶衬托,但这些绿叶也都是围绕着衍圣公府运转的,并没有多少人真正进入朝堂,拥有实权。
孔公监的话,更像是给这种现实加固了一道墙,仅此而已。
见没有人反对,孔公监抬起手,厉声说:“第三条家规,不准经商,更不准与商人勾结。我知道,有些人背着衍圣公府与商人合伙开店,有人拿出所有积蓄支持商人远航,有人为了一点宝钞,竟给商人写起了戏剧!”
“过去事,我不追究。给你们三日时间,切断???????????????与商人的关系,好好回到家里,该耕种的耕种,该教书的教书,该做工的做工。孔子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三纲五常之理,示法万世。我们身为他的子孙,当站得住,挺得起胸膛!”
衍圣公府,在孔公监的觉醒之下,开始重塑孔家。
不久之后,朝廷传召,孔公监带孔恭礼、孔养孝两人,随山东布政使南下京师。
衍圣公府中的家规事,被安全局写成文书,摆在了朱允炆桌案之上。
朱允炆仔细翻看着,不由地连连点头。
孔讷被白莲教给玩死了,按照原来的历史,孔公监应该在建文四年陪他老爹去了。可偏偏孔公监没有死,还活得挺好,不知道是不是朱允炆打击白莲教的缘故,让这小子活了下来。
相对于城府与心思太多的孔讷而言,孔公监是一个有志气、胆量的书生。
朱允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