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6页

武功不张,文华之风弄得再花团锦簇,在外人看来,也终究只是个绣花枕头,甚至,是个笑话。

并且,早在雪海关时期时,晋东这边,虽然大燕那里开了科举,可晋东这里,并未跟着一起配合,一年年,一批批下来,培养出的不是军队种子就是百工,实用主义之风盛行之下,造成了晋东在文化上和代表着诸夏文华高峰的乾国,产生了极大的隔阂感。

不能说晋东这边就代表着足够先进与优秀,任何事情都不会仅仅存在绝对的一面,但现如今所造成的事实就是:

包括天天在内,以及他身后的这些冲入赏花楼的晋东甲士,对这些文人、对这些挂在楼里的画卷、诗词等等“稀罕物”和“精致物”,压根就没什么感觉。

这一切花里胡哨的,就跟楚人的游歌一样,不仅感觉不到美,反而像是在看“猴戏”。

而这种心态,至少在十多年前,郑凡崭露头角前的大燕,是不存在的。

那时晋地闻人家“文风”味儿很足,那时的燕人,也会让乾人到京城外修建一座后园供皇帝游览。

原本,无论是郑凡还是瞎子,对这种变化,并没有察觉。

但此刻站在高楼上,看着下方自家甲士冲进来后与先前环境形成的强烈冲击感,王爷抖了抖烟灰,微微皱眉。

一直在“察言观色”,主动送梯子搭梯子摆梯子的谢玉安注意到了,马上道:

“精致物儿,就是不经摔,好在以后可以随时再揉捏重塑起来。”

谢玉安是个聪明人,聪明人在很多时候,都显得高冷不合群;

但并非意味着他不会察言观色,只不过是人家以前懒得去做也没必要去做而已。

不过,真的需要时,他能“舔”得比任何人都优秀也更专业。

就比如谢玉安清楚地知道,这位在外凶名赫赫的大燕摄政王,其实骨子里,有着属于“晚风细柳”的情调;

所以见此情此景,他没有直接歌颂“王爷威武”和“王爷兵马雄壮”,而是顺着王爷的性子去搭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