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打掉晋军,一来可以避免被晋、燕两军夹击的境地,二来也是可以震慑其他蠢蠢欲动的藩王,让他们打消跟随燕王起兵的想法。
但朝廷大军先锋和晋军战于孟县后,晋军却是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态势,根本不和朝廷大军阵战,似乎咬定了要打城防战。
若是正常情况下,围城一段时间,基本就可以让晋军不战自溃。但偏偏这时候,燕军南下,虎视眈眈,直逼真定。耿炳文本想着有都督徐凯所帅偏师抵挡,他可以专心解决掉晋王,再回师相助。
没想到的是,燕王亲自率军趁夜突袭,连破雄县、莫州,于河间府击溃徐凯主力,逼得耿炳文不得不放弃强攻太原的打算,回师迎击燕军,却中了燕军的埋伏,损失惨重,据守真定。
几战下来,朝廷大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却根本没能发挥出优势,受战线拖累,首尾难顾,反倒是燕军越打越多。
燕王下令善待投降的俘虏,有愿意为他效命的留下,不愿意的发给盘缠,让他们自去。虽然这些俘虏有些回去后,又被召回了原来的部队里,但他们却都颂传燕王仁义,于是再遇燕军时,朝廷兵将少有死战者,一见势头不对,便都直接投降,渐渐的,归顺燕军,为燕王所用的人马,越来越多。
这个时候,大同被建文帝削掉的代王被救出,也起兵相助燕王的消息,亦在燕王的刻意宣传下,传遍天下。如今已不再是燕王起兵,变成了三王靖难,很难说接下来会不会还有其他的藩王加入。
第三百五十四章 宁王
第三百五十四章宁王
这是一间不大但极有格调的静室,没有太多的摆饰和家具,只有中间的用来摆放棋盘的桌几和两边的蒲团。
静室内清香弥漫,静室外隐隐有琴声传来,似有若无,仿佛融入到了环境中,似风声似雨声,不会影响人交谈,却可以给人一重安宁沉静之感。
王戈跪坐在桌几的一侧,表情淡然地望着另一侧那穿着牙白色长袍、披散着长发、看起来二十多岁的俊逸青年,心中却是隐隐的有些紧张,因为这个青年的名字是——朱权。
若要说九大攘夷塞王中,综合实力最强的,那无疑是燕王和曾经的晋王,但要说谁麾下的兵马最多最精锐,却又不得不提宁王朱权了。
因为封地在大宁,朱权麾下有许多草原部落归顺的战士,皆是骑射俱佳的精锐。除了他自己的三个护卫指挥司外,曾经的大宁都司现在的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下辖共二十二卫,还有投靠的朵颜三卫等异族骑兵,曾经号称带甲八万。
有如此实力的宁王,自然是除了燕王外,朝廷第二忌惮的藩王。
在燕王、晋王、代王相继起兵后,朝廷也给大宁发了旨意,命宁王朱权去往京城,并且暂时格除了他的三个护卫亲军,剥夺了他对大宁一地兵马的统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