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5页

陈恪的这套学说,因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问世便显得精致完整,令人信服。

加之他已经树立起经学大师的形象,所以他仅在经筵上讲了一章《中庸》,便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去年他考证《尚书》乃伪经,士大夫们还只把他当成是学问渊博、明辨深思的才华之士。今年听了他讲《中庸》,才知道原来大宋朝继道学、新学之后,又诞生了一门学说。又诞生了一名大儒!

而且这门学说一经问世,就如此完整,如此可行可信,远超其它仍在摸索附会中的学说。

只是陈恪实在太年轻,让士大夫们实在无法接受,几代人苦苦寻索而不得的真谛,竟被这个三十岁不到的小子,给道破了。

于是疑问铺天盖地而来,许多根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结果后半程的经筵,成了陈恪为捍卫自己的学说,舌战群儒的场景。

但是如论如何,谁都承认,在嘉佑五年秋的经筵中,诞生了一门充满生机的儒家学说。它所蕴含的生命力,必将冲击这个世界!

因为陈恪出身蜀地,所以通常称之为‘蜀学’,但他自己更愿意称为‘理学’……一来向贡献了八九成内容的朱子致敬,二来,这本就是道理之学,称为理学最恰当不过。

第三五一章 冬(上)

经筵刚刚结束不到半月,汴京印书社便推出了十万册《大学章句集注》和《中庸章句集注》,然后迅速摆上了汴京、洛阳、杭州、鄂州、广州、成都的数千家书店的书架上,而且全都是在最显眼处。

没办法,汴京印书社以其超快的印刷速度,超高的印刷质量,超低的印刷费用,已经吞并了汴京七成以上的印社,组成了一家拥有七千工人的超级印刷集团,垄断了汴京九成以上,全国六成以上的出版业务。

所以除非那些书商想改行,否则就得乖乖的,按照这家出版巨头的要求做。

其实这不是陈恪的意思,是他的手下在拍马屁而已。本来按照陈恪的意思,是先印个两万册,慢慢卖着,慢慢发酵,如果出了什么问题,自己也好收拾。

这下可好,几日之间,《大学章句集注》和《中庸章句集注》两本书,便传遍五湖四海。随之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各种声音。

首先自然是赞誉。因为陈氏理学是如此精致的一门哲学。这样的学问摆在你面前,你纵使不信,也很难不感到心折。因为中国自从先秦文化断层后,就再没有形成一门完备的哲学。在汉儒学说、佛道思想,相继被证明失败后,人们太需要一种可以指引他们的思想了。

但也正是因为经历过太多的挫折,他们不会轻信任何学说,总要充分的质疑之后,才会一点点的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