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座中起立,向张伟躬身一礼,笑道:“足下杀太子,我与卢公必定推举秦王入继大统,虽败而亡,亦是无悔。”
“暗中杀了,你们也不知道。”
“不然,长久不得太子与先皇诸子消息,吾等必定会推举秦王继位,入承大宗。纵是如此,得到太子消息后,秦王勾通将军曹文诏等起事,但因太子尚在,难以服众,也只得罢了。今既然太子被放逐海外,吾等共议,既然无法与足下争雄,且又不愿臣服汉朝,现下愿意与太子同往,侍奉左右,既为明朝尽忠,又可苟全性命,望志华成全。若是不然,吾等只得自尽,以为明朝全节。”
张伟心中又是讶异,又是痛惜。他知道这几人都是刚强忠烈之人,既然已有定计,很难改变他们的心思。此时若是自已再劝,除了激起几人的怒火,当场翻脸之外,决计没有别的结果。
因勉强一笑,站起身来,向袁卢几人道:“弟不才,不能使几位臣服,亦不敢相强诸位,只得从诸位之愿。几位放心,弟必定能地方官员多备物什,不使几位与太子委屈。”
袁崇焕等人大喜,实在想不道张伟答应的如此爽快,当下各人均站起身来,跪下施礼道:“陛下大恩,臣等没齿难忘。”
这些人因张伟答应条件,从此便成为大汉治下百姓,是以现下方肯跪下行礼,不再以明朝遗臣自居。张伟脸上苦笑,将他们一一扶起,感慨道:“前明宗室郧旧,一闻随太子出海,各人都是如丧考妣,如临末日。偏几位大才,朕很愿意重用,却并不肯为朕效力,当真是遗憾之至。”
袁卢二人相视一笑,同声答道:“新朝气象兴旺,陛下身边人才甚多。我等前明罪臣,重用伤新朝诸臣之心,陛下何苦。况且华夏子民百姓数以亿兆,只要留心选拔,又何必担心没有人才可用呢?”
说罢又是躬身一礼,齐道:“陛下军务繁忙,来日便要与鞑虏决战,臣等不能效力,不可再耽搁延误,这便请辞,请陛下差人召来臣等家人,齐集出海。”
张伟心中明白,这些人难忘旧朝,害怕自已不肯放过,再行劝说,是以如此要求。他自回明朝时起,对袁崇焕等明朝英才就很是仰慕,一心想让他们为自已效力。到了此时,却仍然不能使他们归心,当下只得掩面挥手,看着袁崇焕等人飘然而出,急步而出,不过片刻光景,已是踪影不见。
第三百一十八章 决战(十三)
送走袁崇焕等人,张伟为此事数日不悦。直待收到前方急报,得知京畿一带的八旗颇有不稳迹象。原本只是零星小股的八旗兵下乡四处劫掠,待到了此时,已是有大股过千一股的满兵四处抢掠,烧杀淫侮,无所不为。虽然派出的暗探并不敢进京打听,却听得京郊四乡的百姓传言,城内十几天来到处烽烟,百姓惨嚎奔走,商行关门闭户,通衢大街上很难见到人影,原本人口百万,永定河港口停船千万,贸易商旅不绝于途的大明京师,此时寂然萧条,已成鬼域。
他知道此时北京必有绝大变故。或是皇太极已然陨命身死,或是大权旁落,掌握不了全局。无论如何,此时已是进兵良机,若再拖延,京师一带百姓受难不提,就是满人也可能随时逃窜入关。是以连下手诏,谕令孔有德与刘国轩所部即刻北上,包抄满人后路,而飞骑与万骑合兵一处,与金吾、神策、神威三卫中调拨出来的兵马合兵一处,连同禁卫军,一起往击通州。而三卫主力即刻由塘沽下海,迅即海运至山海关,抢占关门,期于由朝鲜进兵的施琅所部全师,彻底截断满人后路。
张伟统率十万大军,并万余宿卫禁卫,近十一万大军连绵数十里,旬日间攻克霸州等处,前锋游骑已至通州郊外。通州乃是京师近畿,通州不保,汉军便可直入京师城下,况且地处平原,正适合八旗骑兵大举冲击,若如张伟所料,八旗主力大半齐集于此,若是此处做战不力,便可以迅即逃窜北京,烧杀抢掠一番之后,退往关外。张伟直入通州境内,与飞骑万骑会合一处,先破漷肥、武清、三河、玉田等县城,兵锋直薄通州府城。
通州府城乃是当年徐达北征时命燕山忠敏候孙兴祖所修,周长九里十三步,高四丈六尺有余,有城楼四座。汉军逼近通州府城近十里路,已可于高处看到通州城楼,只是城下满人连营处处,烽烟阵阵,看起来十余万满蒙汉大军聚集此处,准备在这华北平原之上,与汉军决一死战。
张伟自南京一役后,从未亲临战阵如此之近,此战过后,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完成,除了小规模的征讨之战外,再也不可能有如此规模的大战。因而小心谨慎,并没有即刻下令进击,而是排兵布阵,安插部队,以期一战而克全功。整队数日之后,对面的满人却也是全无动静,并没有以骑兵前来骚扰。张伟每天傍晚出营观看,只见对面炊烟凫凫,遮挡住半边天空,显然十数万满兵齐集此地,准备决战。只是心中奇怪,敌人为何让汉军从容部阵,而不是趁着汉军立足不稳,先行以大规模的骑兵冲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