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页

乔依之这回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步登天。

《nature》子刊的共同一作,就算是很多老教授,论文都发不到这么有影响力的期刊上。

这倒不是说乔依之的能力比老教授们优秀,主要是《nature》系列杂志更注重前端科学。

他们的关注点在新颖、对科学进步有引导意义的论文。

乔依之这个纯粹就是沾了陈礼教授的光,站在巨人肩膀上了。

要是让她自己选题,那还是等她本科读个两三年再说。

毕竟,若是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她拿什么去判断哪方面是新颖的,具有研究潜质呢?

不过,在结果是乔依之作为共同一作的情况下,不了解内情的人就不怎么看重过程了。

他们只需要知道乔依之、十六岁、并且在《nature》子刊编辑部安排的视频‘答辩’上表现优秀,被认可了共同一作的身份。

——这已经符合青年科学家白名单标准了。

别看这个标准不高,但二十年来能达到的青年们,不到百位。

而且,百位基本上每个人都是跟底蕴深厚的大学教授一起合作发的论文。

只不过发表杂志各不相同。

最强的一位是十七岁直接发了《nature》正刊,不是子刊了。那位……现在已经成了他们领域的领军科学家。

在白名单上的诸位科学家,国家都会根据其贡献指数,给予不同层次的保护和一定程度的限制。

像乔依之这样的青少年,国家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被‘捧杀’,成为当代伤仲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