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心里叹息,脸上却并不带出一丝一毫异状,费伦偷眼看他,见皇帝别无表示,当下也不敢多说,只是淡淡的安抚了折可求几句,便即告辞而出。
他们耽搁了这半响,已经时至傍晚,大雪初停,远方的天际暮色低垂,暗黄色的云层厚厚的,低低的仿似压在人的头顶,一路行走,路边行人议论纷纷,都道来日还有大雪。
赵桓闷闷的走了半响,要到宫门处才闷声道:“老天当真不晓事啊,如此添乱。一场两场雪也罢了,瑞雪兆丰年。这样下法,非得冻饿死不少人。江南荆湖粮米转运不易,岳飞刚得了潭州,钟相贼人退往洞庭湖中,那边也不易。这里潼关河东耗费了多少资财,朕有心做好多事,却苦于腾不出手来。”
他仰面向天,四周沿途的房檐屋顶都是雪白一片,此时此刻,竟是让他再也不觉得这雪景有什么美好之处。
皇帝半响不语,说出来的却是长篇大论的军国重事,以费伦的身份,却没有办法接口,只得默然不语。
又过了半响,赵桓方又闷声道:“这个折可求,死志已萌,不过不必管他。嗯,他的长子补进班直来,其余的看着吧,能用就用。”
他吐出一口闷气,又向着自己的侍卫道:“记着,明日派人传诏,封折可求为宁国军节度使,检校少保!”
第86章 出巡
宋靖康五年十月下旬,进入初冬时节不久,已经纷纷扬扬落了四五场雪,天气冷的邪乎。待潼关与河东两地的战事已经渐渐平歇下来,天寒地冻,士卒都冻的脸色发青双手发紫,握着冰陀子一样的铁兵器,根本不能再去做战。而经过一秋的消耗,原本养的肥健的战马也开始消瘦下来,需要好生养护,过得寒冬后必定是瘦弱不堪,难以承担繁重的战事。
这种情况下,金兵已经无力再战,缓慢退出潼关谷道,开始往洛阳、东京、河北等地退却,而退往河东,需得渡过黄河,而天气虽然寒冷,黄河要结冻到可以徒涉过河却仍然不大可能,渡口已经被宋军先期把守,甚至在几个重要的渡口,已经不顾天寒地冻,发动民工开始修筑城防,以防止金兵再次趁虚而入。
偷袭长安的战事,使得宋廷上下开始无比重视河防,加上河东已经部属重兵,新军在冰天雪地里又开始编集演练,比起国力,有了抗战决心的宋朝,虽然也是疲惫不堪,到底还是要比家底无比薄弱的金人要强过百倍。
战事虽然已经不再是朝廷关注的重点,但是因为大雪不停,更甚至夏秋之季的干旱,情形严重之极,使得皇帝与政事堂屡发诏书、政令,严斥各地官府注意抢险济民,开设粥厂,发放寒衣,以使民不受饥饿冰冻之苦。
到了靖康五年十一月上旬时,终于天有三日晴,一直压在人们头顶的黑云有渐渐疏散的迹象,可惜雪灾之势已成,虽然赵桓屡次切责督促,甚至越过政事堂,亲自下令罢免了几个县令,下入诏狱以警救灾不力的官员,登闻司的主官余平虽然不在长安,下属各司却侦骑四出,凡有推诿懈怠的官员,立刻上报,随时逮捕,在如此严压之下,因着条件所限,战争给地方的破坏,又有大量的民力物资大量耗费在前方战事上,还是有大量的灾情报告纷纷汇报到长安,冻饿死人的事开始还是新闻,后来已经成为平常事。
就是在长安城内,每天赈济不绝,甚至朝廷官府动员大量人力,到长安四周砍伐树木,无偿分发给贫民小户烧炭取暖,却仍然每天都有冻饿而死的贫民尸体由着长安各门抬运而出,有条件的自己安葬,无力安葬的,统一归放在官府设立的义庄内。
赵桓居于深宫之内,面临的每天都是关陕六路和河东等地的灾情报告,其余各路的政务都暂时顾及不上,全部身心都用在应对这一场天灾之上,种种办法用尽,却常常泛起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看着案头的奏报,赵桓微微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