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弘晙阿哥回答的心不甘情不愿,尾音拖得老长。

…………

十四阿哥胤祯因为之前德州知府的事情郁闷,还因为不想“出名”压制消息, 导致德州之事成了大好事名声也没他的份儿,更郁闷。

和小侄子提起朱轼,也因为朱轼不搭理他的招揽,反而欣赏四哥的作风心怀不满。

但是不管如何,这都是他们兄弟之间的事情, 他并不想小侄子参与进这些事儿。

胤祥重重地拍拍十四弟的肩膀,虽然因着十四弟接二连三的,那个“坏运气”,挺乐呵,可也真心感佩他对弘晙的这一份心意。

胤祯从鼻子里哼一声,骄傲地一抬头,不搭理老冤家十三哥。

皇上得知十四儿子的行为,冷哼一声,没在计较他这些日子的上蹿下跳。

大臣们对皇上心思的把握又多了一分,四福晋隐约察觉到,只管照顾儿子,行事更为谨慎小心。

各人暗自琢磨,满船上,只有弘晙阿哥心思透明,每天为了多玩耍一会儿“刻苦”学习,撒娇耍赖,各种方法用尽。

一路上随着龙舟慢悠悠地继续南下,不同于弘晙的阿玛,四爷南下一路披荆斩棘,留下“凶名”一片,弘晙阿哥的一路上,是留下无数可亲可爱的小故事。

老百姓津津乐道他们的小四阿哥,多么多么的聪明可爱,长得多好,和他玛法“微服私访”,吃了哪家的美食,听了哪家的曲子,夸了哪个匠人……

咳咳,大人们都不理会他“工科考试”的话,阿玛帮忙寻找黄履庄也没个下落,弘晙阿哥表示要自己寻访“能工巧匠”。

皇上对于乖孙孙的小乐趣无可奈何,虽说是士农工商阶级分明,可若是哪个地方真有黄履庄那样的“能工巧匠”,他还能不知道?

不过乖孙孙眼神好,发现了几个好苗子,皇上也高兴。

龙舟过了临州,到了聊城,弘晙阿哥因为玛法的一句“老百姓可不知道小四阿哥背不出来《论语》哦”,有了名声的小包袱。为了给喜欢他的小娃娃做个好榜样,一直乖乖地跟着老师念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