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灵帝为了积财,“聚为私钱”,大举卖官,上自三公,下至羽林郎,均可以钱购买,公、卿、吏各有定例。
后面的朝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干戈,军饷奇绌,各朝无不“鬻官为市”;待天下甫定,新朝甫立,又因仓廪虚罄,率行开捐。以后的历代封建政权也无不开办捐例,大清朝也是。
可是,大清朝捐纳制度对国家的重要性,明显的高于其他朝代。
弘晙心里着急上火,午休起来,用完晚膳和小系统查完资料,小跑到他玛法面前,拉着他玛法进来里间,梗着小脖子就是一通车轱辘话。
“……它和科举制度互相补充,一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一部分人通过捐纳做官,还有一些其他途径。”
“始于顺治朝,康熙朝五十多年来逐渐完备,与科举、荫袭、保举同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三个重大途径,对于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亲玛法正要出门,还以为乖孙孙要单独给他“小惊喜”,哪知道听到这番话,登时生气。
但是弘晙不怕他玛法的生气。
“军需,打仗需要;河工,河决口,治河;赈灾,闹大的灾荒;营田开荒,开垦;海防。按规定,只有这五项可以开捐纳。有户部的捐纳局主管。钱粮统一入库,一部分入户部国库,一部分分到省里边用。
“统一政策,吏部官不可以捐,因为吏部是管官员的。礼部的官不能捐,因为礼部是管教化礼仪,管科举考试。京官里面,尚书、侍郎这一级不能捐,郎中以下可以捐;地方官员里面,总督、巡抚、布政使这些不能捐,道员、知府、知县以下可以捐……”
皇上气得来,瞧着小孩儿一脸“直言进谏”的模样,气笑了。
“还有什么?”
皇上问得那个“咬牙切齿”,大有要发火的架势。但是弘晙丝毫不惧,还真继续说了。
“统一资证,捐纳人也要有资格,乡邻要出具担保,当地要给他开籍贯和清白册。比如其人是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要出印鉴的证明,也就是资格的审查要统一。
“明码标价。什么官,多少钱,有明确规定。但是官多缺儿少。捐的官很多,真正落实到缺儿的很少。而且通过捐纳得到虚官,还被同行嗤笑,被天下人看不起,为世人不齿。不如捐翰,得到朝廷的奖励,有一个‘急公好义’的好名声……”
皇上……好嘛,还真知道的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