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七怪武功的可塑性太低,莫说不会向陆明学武,就算肯学,陆明也不知道教什么比较好,大概还得去因人不同,而去自创不同武道。
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行径。
……
“你跟朱熹朱夫子,关系还挺好的嘛。”杨湘绮一袭黄衫,站在陆明身旁,凉风吹拂,衣袂飘飘,望着楼下的景色,眼中露出一丝笑意。
“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老头,跟我原本想的也差不多。”陆明微微笑了笑。
“可惜,历史上被黑的挺惨的。”杨湘绮撇了撇嘴。
“谅皆考覆以非诬?莫说如今的朱熹,便是历史上的那位,恐怕也不会当回事吧。”陆明摇了摇头。
朱熹在历史上的位面,倒是足足被黑了上千年,甚至网络不发达的时代,也一直被很多人以为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首发
宋宁宗时,赵汝愚和韩侂胄两大势力斗争,结果赵汝愚失败,朱熹作为同党受到牵连。
其时,宋代的监察御史,也就是言官,是可以胡说八道,不用承担任何风险的,于是,索性编造了许多黑点,来污蔑朱熹,讨好韩侂胄。
一时间,不孝其亲、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侵吞人财,乃至引诱尼姑、勾引寡妇,种种耸人听闻之事,不一而足。
目的很简单,朱熹一代理学大家,便在道德上泼脏水,效果自然最好。
朱熹倒是无所谓,觉得自己风烛残年,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将自己生平的所有著作全部完稿,使道统后继有人,便索性服罪告老,远离权力斗争,隐居乡间,数年呕心沥血,到成书时,几乎双目皆盲。
可惜,民间喜欢吃瓜,对朱熹的学术修为没什么人有兴趣,对这种热闹倒是看得津津有味。
一时间,以讹传讹,哪怕宋史定性了对朱熹的污蔑,也依旧有人深信不疑。
当然,谣言止于智者,便是历史上归属韩侂胄一派的辛弃疾,哪怕立场对立,他也在朱熹墓前提下了“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半圣文宗,浩然长存,本就为天下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