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大宋潢潢万里,亿兆生民,其中英才之士何止百万。昔日仲永,何以泯于众人,因其不使学也。人非生而知之,成智成愚,唯学与不学耳,故此臣以为,当以朝廷之力,大力推行教化,使为人子者皆得受教,明礼仪,知仁恕,行孝悌,奉忠义。”葛洪缓缓说来,不疾不徐,虽然不算是钪锵有力,却也听得魏了翁呆住了。

自古以来,读了几本子曰诗云之人,无不以天下为己任,常怀教化之心。理学大师的张载,更曾提出要“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官则造福于国,为儒则文宗一世,象崔与之那样不以学术杀后世子孙者,绝无仅有。若是真能由朝廷出钱,普及教化,那“人人尧舜”的大同之世便为时不远了。

魏了翁心中如此想,正待说话时,陈贵谊又出班奏道:“陛下,臣在工部,如今无论是修器械、建道路、堰堤防、浚河道,臣都觉着工部原先人力不足以用……”

他初说之事,似乎与今天议论的主题并不相符,但他绕了一个弯子后,还是绕了回来,只说流求因为兴办义务教育之事,使得官员、工匠都足以使用,故此若能学习流求也兴办义务教育,必可使得十年之后的大宋人才辈出。

薛极有些莫明其妙地瞪着葛洪与陈贵谊,特别是葛洪,他心中甚为奇怪,这老狐狸怎么转了性子,对迎合天子之意如此积极起来。

注1:此时大理的国相是高阿育还是高逾成隆,因为没有查到准确资料,取了前者,若有误,请指出。

二五八、欲为圣王做前驱

这两三年来,赵与莒利用内库的节余,在大宋交通要冲开办收容孤儿的初等学堂,前后花销有二百余万贯,在徐州、泉州、临安、成都、建康、广州建起了六所初等学堂,收容的孤儿总数在万人左右。

除此之外,他还在主要州府都开办了所谓教授贫儿医术的医学堂,规模虽然没有初等学堂那么大,覆盖面却更广,面向的孩童也不仅是孤儿。

这次他提出的教育改革,便是将这些零散的采用新式教材教学的学堂正规化和制度化,推广义务教育制度。

不过若是推广义务教育,与当初的专注培养不同,三年学制只怕不够用,必须扩展到五年了。

目前制约这义务教育推广的不是金钱,以大宋如今国力,五年义务教育的钱财政负担得起。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的还是师资力量,若只是弄一帮子老夫子去摇头晃脑教一些子曰诗云,赵与莒觉得这等于是自己把制钱往海里扔。

而流求这十年来培养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足以使用,赵与莒估算了一下,真要全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话,至少得需要数以十万计的教师,便是将这十年来流求中等学堂培养出的学生全派出去任教,也无法满足这个需要。

故此,推广义务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千五百万贯朕有这几个花销。”在朝议确认推广义务教育之后,赵与莒掰着手指算与众臣听道:“第一是培养师资,朕要自全国遴选愿意为初等学堂教师之儒生,至少要选二万人来临安受训,这初等教育发蒙,不是捧着千字文三字经便可以教过的,而且除去识字之外,还须开设算数、国风等科目,这些都须经过培训才成。”

算数对于大宋的重要性已经在这几年的政务中体现出来了,魏了翁方才所说的去年财政支出比前年还节余的事情,依靠的便是一群精于算学的年轻官吏——他们无一例外都曾在陈子诚于临安开办的夜校之中受过训。而且在唐朝开的科举科目之中,便有算学一项,故此百官都对此并无异议。可是对于“国风”这一科目,百官便有些陌生,学校这一块儿归礼部管辖,郑清之便出班奏问:“陛下,这国风一科所学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