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初建立西北第一家研究所,就是你的化工研究所的时候,那会你还是副所长,我说过如果你们有50%的想法能够达到成熟产品的程度,那就表明我们研究人员的冒险程度还不够,我要求的是10%至15%能够达到成熟产品的程度就可以了。钱!在技术研究上西北从不缺,我的科技发展基金会可是有大把的资金等着进行风险投资。”
司马笑着对眼前的张子丰说道。一直以来在科学技术研究的投资上司马从不吝惜资金,尽管西北研究所有三分之二的研究和精力是用在对科技发展署提供的外国“不成熟的试验技术”基础上进行重复试验,以从中找到实用价值,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研究实际上都是试验性的。在这个框架中,确实有一些“疯狂的试验”,但是,却使得研究所内的技术人员经常得到一些具体的研究结果。
因此,司马一直反复强调在试验方面的项目有10%至15%取得成功就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了,科学试验绝不应该害怕失败。为了加快从研究向项目开发的过渡,西北研究体系一直以来还遵循一种名为“寻找目标概念”的流程,这个流程不仅要求研究人员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把有关文件发送给开发人员,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与开发人员在共同寻找目标方面进行合作,开发人员在收到研究人员的文件之后将制定概念并且随后依靠自己开展工作。按照后世的经验,这种合作能够更容易找到最明智的开发方法。
“主任……”听着主任的话,张子丰才发现自己好像有些过度反应了。在化工所初建时,当时为了纯碱、化学染料、合成氨等种种技术“研究”耗费了巨额资金,尤其是合成氨,当时为了解决种种技术问题耗费的研资金比建立的第一家合成氨工厂的投资还要高出20%多。
当时面对化工所进行技术研究时庞大的经费支出,连天津久大的范经理都有些退缩了,当时司马则是不断增加经费,告诉化工所里的每一个人在试验中不要害怕失败,并且鼓励他们进行更有创新的实验和采取错误的方法,正是那无数次的失败奠定化工研究所现在的基础。
“子丰,你上个月建议西北化工可以考虑向英美转让合成氨技术?”司马适时转移了话题,把话题扯到了合成氨的技术转让上,提出转让这一技术的正是眼前的张子丰。目前工业化生产合成氨技术在全世界只有德国的巴登公司和西北化工掌握,无论是美国或英国的公司生产军工中至关重要的硝酸都是依靠南美的硝酸盐矿的矿石,用硝石制取硝酸的成本是人工合成氨制取硝酸的五倍以上。
正因如此西北化工从硝酸以及炸药出口之中获利甚巨,合成氨和与之相关的化肥、火炸药生产,可以说是西北化工最大的一棵摇钱树。但是如果转让这种技术的话,无疑是把摇钱树交给了其他人。
“主任!实际上早在1906年弗里茨·哈伯研究出试验制取合成氨技术之后,合成氨的试验室合成就不是秘密,秘密是工业化合成。几年来英国、美国的化工公司和化学专家都拼命在弗里茨·哈伯的基础上研究着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技术,合适的催化剂、原料气氮和氢的提纯以及从未转化完全的气体中分离出氨等这些技术问题。既便是我们不进行技术转让,相信最晚到明年,他们应该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到那时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就不再是什么秘密。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在美、英两国取得进展之前,把合成技术转让给他们,然后利用专利权限制他们的商品出口范围,同时像我们转让其它技术一样,提取产量专利费,在他们掌握这一技术之前,挣取最大的利润!”
张子丰重复了自己对西北化工经理、主管们的话。科技发展署除了给予研究所资金和技术上的指导之外,还一直关注国外的技术发展。因为战争的需求及巨额的利润,英美两国的化学公司在一年多之前,就已经开始从事合成氨的技术以用于生产硝酸,尽管在工业化生产上的进展不大,但是参加过合成氨工业化生产研究的张子丰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层窗户纸的事情,随时有可能被捅破,于其等对方捅破后面临竞争,不如在其捅破之前转让给他们,以换取足够的利益。
“在其研制成功之前,转让技术!”听到张子丰的建议司马脑中浮现出一个后世听说过的关于俄国向中国出口远程轰炸机的笑话来,尽管记忆中这个笑话已经非常模糊,但是关于这个笑话感受更多的却是背后一种无奈的嘲讽。不知道在这个时代,中国向外国转让技术专利,会不会起到同样的效果,到时或许欧洲人会编一条与之相当的笑话出来,以嘲讽自己的技术人员,不过司马明白这不过只是一个想象。
“弗里茨·哈伯把合成氨的生产流程专利权卖给巴登公司时,巴登公司声明不管生产工艺如何改进,合成氨售价如何下降,巴登公司每售出1吨氨,哈伯将分享10马克,其收入永不改变,我想现在这个战争时期,面对巨额利润,英美两国公司一定不会介意参考巴登公司的方式,以每吨2英镑或8美元左右的代价购得我们的专利权。”尽管与现在硝酸大量出口获得的利润相比获利甚微,但是在张子丰看来这笔收入实际上是额外收入,而且是一笔长久而固定的收入,以后英美两国公司只要生产氨,那么就需要向西北化工支付一笔专利费用。
“呵呵!照你说的办吧!我回头会和旭东那里打个招呼。”合成氨技术不可能永远保密,对于这点司马再清楚不过了,实际在历史上一战刚刚结束的时候,美国杜邦公司就已经突破了合成氨工业化生产面临的技术问题,只不过在历史上没有赶上一战的末班车而已,不过却在后来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化肥普及中发挥了作用,既然如此那么现在也就没有必要保密,这个专利和十字螺丝钉之类的小专利并没有太大区别。
工业品的技术和专利权转让一直都是西北公司重要的获利点,小到十字螺丝钉、双层剃刀大到柴油机甚至五万千瓦大功率发电设备还有高压电传输设备,这些技术转使西北公司获得了上亿美元的利润,而英美法等国每个月支付的专利使用费同样高达数百万美元,既然这些可以转让,那么合成氨也同样可以转让。
很多时候一个专利或者一项技术可以成就一个公司,尤其是一个划时代的技术,更会使一家默默无闻的公司一举成为举世闻名的公司。西北医药公司就是这么一家因为一项技术和专利而在短期内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医药公司。尽管之前西北医药已经向欧洲出口了大量的药品和医护材料,但是真正让西北医药成为世界知名的医药公司还是因为其生产的数十种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生产使得西北医药成为了世界知名医药公司的同时,更为其带来了丰厚利润,药品自古以来利润都非常惊人,在磺胺类药物给西北医药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他的发明者申礼也因此功成名就。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国人发明并由西北医药生产的磺胺类药物,会有多少英勇的协约国士兵死于伤口感染,磺胺类药物的广泛应用挽救了数十万协约国士兵!它为许多有致命危险的急性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使不少慢性疾病也得以早愈,申礼先生的发明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