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9页

消息传出,群臣私下里立刻议论。

——今年为隆武二年,是为六年一次的京察年,京察乃是大明惯例,每六年要对南北两京的官员进行一次大考察,谓之“京察”。京察时,四品以上的官员由皇帝亲自考察,四品以下的官员由吏部、都察院会同考察,如果考核不合格的官员,会被贬职,甚至是罢黜,削职为民。

——照例,京察乃是吏部和都察院的权责,内阁是不能插手的。

当然了,事在人为,张居正为首辅时,就曾经插手过京察,将一些原本是乙等的官员,改为甲等。

京察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八个判词,考满则有称职(甲)、平常(乙)、不称职(丙)三种标准。

最初,京察是相当严厉和严苛的,但明中期以后,考核制度逐渐废弛,渐渐流于形式,或者是沦为党派之间排除异己的一个工具,“黜贪存良”的意义也渐渐不存在了。

朱慈烺要想整顿吏治,振作官场,清除一些顽固,非得从严京察不可。

而要从严京察,就得有左都御史和吏部的完全配合——左都御史方岳贡虽然是一个清官,也是一个直臣,但性子过于古板守旧,和刘宗周黄道周同出一辙,如果继续由他执掌都察院,朱慈烺想要在今年京察中,清除一些占据要害,顽固守旧的官员,怕是根本做不到的。

但左都御史不是轻易就可以替换的,能担任左都御史的,都非得是德高望重之人不可。

这也是朱慈烺拔擢钱谦益,将他从南京调到北京的原因。

钱谦益威望足够,而且坐了这么多年的冷板凳,先被提为南京礼部尚书,现在又来到京师,成为实实在在的左都御史,心中必然感激,以他的圆滑和机巧,一定知道该怎么报答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

对于隆武帝忽然调换方岳贡和钱谦益,朝臣并非没有异议,其中四辅范景文就反对,他说,宪台无过,何以忽然要调到南京?钱牧斋虽然有才,但谏言并非其所长,更何况钱牧斋当年主考南直隶之时,考生作弊,钱牧斋身为主考,有失察之责,先帝遂不再任用,现在任其为左都御史,怕是不妥。

宪台,左都御史的尊称。

“先帝不用钱牧斋,不过是因为温体仁之故,温体仁平庸之辈,外忠内奸,苟以充位,遗患多多,朕岂能因他而不用钱谦益?”

但朱慈烺不理。

……

过往京察,四品以上官员,用“自陈疏”的形式,向皇帝报告过去六年的工作,并谦虚自省,说自己做的不够好,希望皇帝能够罢黜自己,选用其他贤能。皇帝在看完自陈疏后,通常对臣子多加鼓励,然后将其留任——每一次都是如此,行礼如仪,如表演一般,甚至皇帝到底有没有看臣子们所写的“自陈疏”?其实都是一个疑问。

Tip:收藏+分享崇祯十五年[校对版],是对网站最大的肯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