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评估对郑国来说无比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他们的未来,一旦判断错误将十足要命。
吕武一边听着众人商议,一边想道:“郑国在等楚军北上跟我军打一战,谁赢就会投降谁。”
晋国君臣的商议结果是,暂时不以整编军团模式进行操作,由士匄和赵武临时组成一个混编军团,带两个“师”先行南下。
在商议过程中,中行偃多次表达反对意见。
他不是反对出兵南下,反对的是搞什么临时混编军团,认为这么干是在瓦解晋国的制度。
话说得一点没错,晋国设立“常务卿大夫”这个职位,两个“常务卿大夫”搭一个班子,分设“将”和“军佐”来作为一个军团的正副指挥。这个是既有的制度,暂时看不到该制度的弊病,怎么能乱玩呢?
然而,中行偃话语权不足的缺点爆发了。
士匄直接提出家族私战的作战模式,使用晋国第二才子的口才,先后说服了国君以及多数的“卿”,临时混编军团的提议得到通过。
如果中行偃不是先天不足,作为元戎就应该是一言九鼎。
比较要命的是中行偃面对国君无法绝对强硬,作为贵族代言人显得非常不合适,又没有成功压制其余的“卿”,间接效应就是得不到多数中小贵族的认可,成为晋国历史上少数较为“软弱”的元戎之一了。
士匄和赵武率军南下,他们第一个攻伐的目标是郑国的“冯”。
这个“冯”在汜水的东岸,郑国失去“祭”地之后成为直面晋国的第一座城池。
国君和元戎中行偃、上军将吕武、上军佐魏琦、下军佐程郑继续待在“虎牢”不动。
前来参加会盟的列国君臣,包括他们的军队,一样是继续驻扎在“虎牢”这个地方。
某天夜里,吕武得到了国君的召唤。
国君刻意摆出了能使人轻松的排场,一阵惬意的饮汤闲聊之后,问道:“范卿欲意何为?”
国君问得有些没头没尾,吕武却是听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