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智瑩刚才与吕武闲聊,聊到了吕武在智瑩麾下纳赋的一些事情。
当时的吕武不过是一名“旅帅”,智瑩则是下军佐。谈到的事情是智瑩刻意让吕武立了什么功劳之类。
有那么回事吗?有的。
过了很久之后,一个成了退休老干部,另一个则是手握大权的“卿”,再讲这些是讨要情份呢。
“老夫尤记得‘鄢陵’战后,阴氏夺粮之事。”智瑩自己说得笑呵呵,其余人多多少少有些尴尬。
那是吕武的黑历史之一。
他们打赢了楚军,面对楚军营盘内多到吓人的粮食,其余人或是建议烧掉,或者认为放着不管,仅有吕武想要搬回家。
“鄢陵”离晋国有点距离,动用人畜之力那么远运送粮食,付出的成本远比得到要多,无疑是一种亏本的买卖。
当时包括晋厉公和其余“卿”根本没掩饰,直接嗤笑或是调侃阴氏穷到那份上,吕武也太傻了一些才干出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等他们知道吕武将楚军丢弃的大部分军粮运去宋国,不是贩卖就是酿酒,又是一番调笑。
“便是有你这般,方有阴氏之日啊!”智瑩说得无比感慨,算是一种事后的赞美,对吕武持家有道的赞赏。
没有后面这句话,较真的看下来,智瑩讲那段往事压根是在结仇。
“上军将为‘卿’,亦是我之‘天下第一’,智伯所言不妥。”师旷不弹琴了,看似仗义地帮吕武斥责智瑩。
这是在催促赶紧进入正题,还是这位盲人乐师在加强人设?
师旷的人设很光明,尤其是与好多人的谈话,诡异地能传得到处都是。
那可是私下的谈话,怎么能够传开呢?隐私何在!诡异之处就在这里。
偏偏师旷的事迹总是能够流传出来,每每还都是伟大和光明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