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2页

因为不清楚援军什么时候会来,晋军做了加固营寨防御的选择。

他们没有进入“朝歌”这座城池的原因太现实,城池的容纳量太小,晋国下军和新军进去会将整座城池填得异常拥挤,到时候保证水源供给会变成一个超级难题。

从军事的角度出发,全部的军队龟缩进入城池是一种等死的做法,脑子正常的统帅必定会留一些军队在城外。

当然了,目前还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年代,楚国虽然被叫蛮夷,他们却是比秦国和吴国要守规矩得多。

并不是楚人有多么高尚,他们要的是成为所有国家的老大,遵守规则对他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从某种角度来讲,楚人也是没有打碎一切再重建的魄力。

楚国和郑国的联军来了!

站在箭塔上面遥望远方的晋君姬周看着地平线上的黑压压一片,说道:“楚乃令尹子囊为首,郑为子耳?”

孙林父没有待在城内,亲自担当联络员来到城外晋军的营盘,闻言说道:“必不是皇耳。”

郑国是公族政治,皇耳并不是郑国的公族,能够成为一个“军”的统帅已经到顶,哪可能指挥郑国的三个“军”呢。

孙林父对子耳很陌生,说道:“未闻郑司空有何不朽之业。”

“不朽”就是大功绩。

讲一个人是不是很了不起,看的就是功绩。

孙林父那么说的意思很直白,源于郑国是公族政治,能担任什么官职又或是做什么事,重视是身上的血统,再来才是看办事能力,是在怀疑子耳的办事能力。

讲子耳又有什么用呢?

楚国是郑国的老大,包括子耳在内的所有郑人都会成为子囊的工具人,要探讨也是讲子囊到底厉不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