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他们是要在哪里修渠?其实山川地势和合流分布就那样,选来选去大体上就是秦国修郑国渠的区域。
“依态势而定、而变。如无大肆征战年月,或可以修渠为首要。”吕武现在的身份决定不能将话给说死。
葛存心想:“如果不是跟那些俘虏约定修好‘长安’和‘别宫’就放归自由,完全可以将那些劳力投入到修渠工程。”
当然,那些已经决定了的事情,谁敢提出颠覆建议?
吕武在想的是:“凡事不能急,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过渡,让大家适应新国家的存在,还要看清楚追随过来的贵族,留下余地来应对。”
毕竟,汉国倒是没有一下子拿出郡县制,新的体制对贵族真的是很不友好啊!
第771章:汉家自有制度
汉国在非战时会保持两个直辖的“师”作为中央常备部队。这支一万五千士兵的常备部队可以视作禁军。
而常备部队也就两个“师”的数量,其余比如边疆或是关隘驻军,会以一种征召定期服役的形式。
说白了就是到了秦汉时期的“更役”制度,某个区域的壮年在每年或是隔几年到一个地方服兵役,结束之后返乡过日子。
在当今的时代,又根据汉国的实际人口和生产力,保持一万五千人规模的常备军已经算是一种对国力的考验。
这一万五千人,不再是“士”、“徒”和“羡”的混编产物,里面不会存在半农半兵,起码都会是“徒”的级别。
吕武依稀记得哪怕是到了汉帝国的汉文帝时期,老刘家依然牢牢记得“士不教,不得征”的铁律?
什么叫“士不教,不得征”呢?就是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使之不但要有基础的武力值,还要有纪律性,更要能听得懂相关军事术语,才有资格得到征召。
这个“士不教,不得征”在春秋时代是一种常态。说白了,春秋时期并不是谁都有资格作为士兵踏上战场的。
铁律到汉武帝时代被打破,原因当然是汉帝国跟匈奴的战争规模一再扩大,需要的士兵数量一增再增,顾不上保持兵源的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