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1页

为了增强说服力,他还把海尔弟搬出来了……海尔弟被任命为警备区代表,负责为一号工程提供意见和建议,并详细收集新式战舰在建造和试航中的各种数据。这年代,会开船还得会修船,这些都是日后必不可少的工作。

赵昊算是听出来了,杨帆这是想为中式硬帆争一争啊。

不过争一争也无妨。

因为中式船帆就是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犹如飞机的机翼,具有极高的受风效率。哪怕是顶风时,硬帆船可以走‘之’字形航行,是真正的可利用八面来风。

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购得一艘清朝两千料战舰‘耆英号’,准备开回伦敦进行研究。但因为遇到风暴偏航等原因,从好望角开到了美国,然后只用了27天就跨越了大西洋──甚至比美国定期邮轮跨越大西洋的时间都更短。在这一漫长的航行中,中式硬帆经受住了各种严酷考验,证明它是可以陪伴战船纵横四海的。

第一百二十八章 浦东新区

其实葡萄牙人一来到中国,马上就意识到中式硬帆的优越性。与果阿公爵号和东方美人号一同被俘的那艘中式帆船就是他们制造的,广东人叫老闸船。其葡语‘lorcha’,就是西式中国三桅帆船的意思。

老闸船有传统中式帆装和流线型的西式船身,比中式帆船快,比西式帆船需要更少人手,建造维修也较简易。在另一个时空中,亚洲的红毛鬼一直用了几百年,清朝人也一直在用。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亚罗号即是一艘lorcha。

后来美国人给清朝人造的战舰,也采用了盖伦船的船身和中式船帆,可见这个组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中式船帆唯一的缺点,就是正面受风时,提供的动力要弱于西式横帆,所以在借助贸易风的远洋航行中,后者要更合适一些。但在风向和洋流复杂多变的中国沿海以及南洋地区航行的话,显然前者更具优势。

而且对海上堡垒般的风帆战列舰来说,航速什么并不重要,耐操才是最关键的。

不过这种事光凭臆想怎么行?得老老实实都造出来,试一试才知道。

于是赵昊同意建造三艘半尺寸试验船。一号船严格的完全仿造,人家用什么料就用什么料,人家怎么造就怎么造。

二号船则在原船型的基础上,将帆具改成中国帆。

三号船则按照杨帆的奇思妙想,大刀阔斧进行改造,在帆具上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既安装西洋帆,也安装中式帆。并尝试在保留双层全通甲板的基础上,给西式船体加装水密舱……

为了节省时间,赵昊决定三艘船同时建造。虽然用的是普通的木材,但每艘船所需的其它耗材和人工却差不了太多。杨帆当场匡算下来,三条船差不多要六万两银子的样子。再配齐火炮,十万两都打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