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让他们万万没料到的是:皇上居然真的升朝了!
太极殿上,丹墀之上,九五之尊,重登紫宸。
韩锷直到眼见皇帝重坐于丹墀之上时,才终于松下了那一口气——俞九阙呀俞九阙,你返回宫中时,皇上已闭气将近一个时辰,你的“存亡续断”之术究竟有此等神验!你又耗出了多少修为真力,竟真的又弄出一个“半死活”的皇帝来?
“半死活”三字是俞九阙对韩锷说的话。皇上的神色果然大是委顿,俞九阙一直陪侍于丹墀之上。皇上出口的话也木木呆呆,说道:圣躬不适,于今日起命太子监国,又令陈希载等十余大臣着力辅佐。同时厉斥三皇子贽平不孝,在圣体不愉时,未能进见。着令贬黜,削其王号,严加看管,又令韩锷会同三司究查曹蓄厚余党。这几道旨意下下来,皇上已如病体难胜。他衰弱地回宫,留下了满殿的惊愕。韩锷却轻舒了一口气:这个朝廷,总算勉强平定了下来。只是杜方柠会不会,恼于被骗?
……怎么又会这么地在阿姝身边还想起另外一个女子呢?韩锷心中低低地叹了一口气,多少觉得有点不安。在长安城力抚了两个月后,圣上传旨——其实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圣意韩锷也说不清了,他不能清楚的明白俞九阙的“存亡续断”之术到底能达到何种灵验——但起码还是皇上口中说出的话——命太子贽华长安监国,他身体不愉,要移架东都洛阳静养。
接下来,车驾出发,韩锷就以六千禁军护驾,陪侍着皇上去了东都洛阳。那以后,王横海入主兵部,长安城中诸势激斗,韩锷都不愿回想了,他念及的只有小计的离开。
小计的走是突然的,居然只留下一信。不只韩锷惊诧,让余婕也措手不及。小计只说:他回连城骑去了。他不喜欢洛阳,更不喜欢长安。韩锷拿到信时手微微地有些颤:连这个兄弟也离开了他吗?可到洛阳不过十余日后,西北与吐谷浑边声忽紧,韩锷不再情愿在洛阳呆,加上军情紧急,他也就只有急赴边塞。
他出城时也曾回望向那个洛阳城,那个橙红色的城池,似乎包裹着这人世中他当年所有的痴迷与曾那么热切的热望,还有所有的瑰丽魅色,这一切似乎从此都离他远了。他却怎么想得到,会在军中见到阿姝呢?阿姝这三四年在他生命里的每次出现似乎都那么突然,消失得也那么突然。但她却又象每次都来去得了无痕迹,平淡自然。韩锷记得自己一见她时的惊喜,祖阿姝的脸上却淡淡的,她的温柔也淡淡的。那么空虚荒漠的军中帐下,那么无耐苦寂的夜色中,终于又有了一点平实的温柔与韩锷相伴,好多在以前韩锷视为巨大变化的事如今在他的心中开始变得那么简单。——是到了这塞上的哪一个夜?他那天把他的姝姐轻轻搂住。一开始只是为了自己心头的迷乱与伤痛吧,为什么后来有些以为永远不会再热的地方又一次热了?虽不成狂热,不是迷乱,只是那么温温浅浅的热,就让他生命里又一次拥有了一个女人?
军中简陋,躺在韩锷身下平静喘息的那个女子不再是“姝姐”,不再是那么淡得遥远得不可揣测的女子,而只像是一个初历人世的女孩儿。韩锷的心中升起一种感动,他在平静下来后问了句:“姝儿,你中的忌体香呢?”
祖阿姝却没有回答。这些日子和她在一起,韩锷终于有了一种‘妻子’的感觉。‘妻’是什么,原来是这么浅浅的温柔,与淡淡的相伴。那不是爱,却是这粗粝人世中一个人最后对温情的一点妥协,就是这样,也就是这样了。韩锷生平头一次这么妥协着,因为太累,因为姝儿的温柔是那么柔淡,也因为她的那一种难描难画的安适之感,边塞的局势渐渐平定了。但人生,就是这样吗?包裹在军中朝中的种种争斗中的一点点妥协来的稳妥安然?
第六卷 五侯散 第三章 何必更寻无主骨
距石碛堡东三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处集市,地名柴铺子。一个月以前,韩锷麾下一旅将士就是在这里的野外与吐谷浑发生了有冲突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战斗。那一次兵战,吐谷浑折陷人马几过千人,韩锷帐下也死伤过百,这里也是近几月来汉军与吐谷浑屡屡交兵之处。
柴铺子本来并不大,也不过几百户人家,但这里却是汉人与吐谷浑交易盐铁的重要之地。吐谷浑居住之地盛产湖盐与井盐,驰名天下的“青海马”也多产于这里。从这里贸易而得的盐流通关内,而汉人的种种盛产也是从这里流通入吐谷浑的。但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史往往就是这样:无法间断的贸易之间夹杂的总有无数的断断续续的战争。近几月来,汉军在柴铺子一带阵亡的将士已近有千数。先开始是屡战屡败,自韩锷到后,局面才渐渐稳定下来。
为安边塞局势,韩锷现在石碛堡筑城——这里,看来是不能不驻扎一支强兵的了。他此次西塞之行的方针说起来也不过八个字:示之以威,抚之以利。一连几次战斗他杀伤的敌兵总的说起来并不算多,但俘获之众几近千人。他一边派人与吐谷浑重修和约,一边就着手在柴铺子重开贸易,那俘获的吐谷浑之兵都被他督促着在柴铺子一带兴修土木。这日,韩锷在柴铺子巡查已毕,天已近暮,他就一个人带了连玉去战场看上一看。柴铺子一带的野外,俱是平地,很适合作为交兵之地的,这里有兵家争杀的历史几近千数百年。野外,时时可见没人收拾的粼粼白骨。韩锷骑马驰行在古战场上,一时只觉心中惨淡。连玉的表情也郁郁的——久战厌兵,连他一个少年也有这种感触了。韩锷驻帐过的一处废垒残墙边,烟熏火燎,上面隐有字迹。连玉道:“韩帅,你上次留的字还在这里呢。”
那还是韩锷上次一战功成后,平生头一次因心有感慨,凑成的几句诗。只见残墙上墨迹依稀,连玉抬头看墙,低声默诵道:“又是春浸鬓眉时,心同边草乱如丝。气寒沙海皆兵血,声滞长安有暗嘶。为有生民期正义,长将冷眼看灵旗。几家歌舞欢声罢,终将坟火野哭之”。他跟韩锷即久,对韩锷那语滞句拙的诗自然也深有感悟。——当日,一战功成,消息报上去,朝廷中就已又在歌舞升平了。太子监国,拟旨传谕,令勒石纪事。韩锷心有感慨,所以写下了这么几个句子。韩锷却无心看那坏壁上面的句子,他在盘算的是,与吐谷浑这次和约成后。如何约请吐谷浑之帅前来,歃血为盟,他打算就是在这里与吐谷浑之人来一场野祭,为双方阵亡之将士鬼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