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禹点点头,说道:“他们既然已经归顺过来,自然不可能再像以往那般行事。这一支军队,暂时是没办法派上用场的,还要仔细打磨一番。这些事情也不必急在一时,待拿下集庆后,仔细整治便是。”
徐达又说道:“总管扬州一行,诱反了张士诚,逼降了苗军,鞑子朝廷在江南摆下的集庆防线被破坏无遗。这是天赐良机,攻下集庆,再无悬念。而且,最近几日集庆城中也有一些大家族瞧瞧派人来向我投诚,便连江南大营一些元将也有投降的意向。拿下集庆,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赵禹微微颔首道:“若能多一些内应助力,自然是好的,可大大减少我军的伤亡折损。不过,对于那些投诚之人,一定要仔细甄别其用心,千万不要在最后这紧要关头为敌所乘,又添波折。”
徐达等人连忙点头应下来,表示自己一定会小心处理。
环顾众将一周之后,赵禹又说道:“今次我扬州之行,虽然颇有所得,但也感触颇深。人不自辱,则人莫能辱之。扬州这几路人马,虽然同属元廷,但却互相猜忌,彼此明争暗斗不止,误会成见深种。一旦被有心人加以利用,局势便一泻千里不可收拾。倘若他们能精诚合作,彼此坦诚相待,又怎么会被轻易得手?”
徐达等人也皆点头道:“鞑子朝廷已经日薄西山,国运多舛,却仍君臣相疑,勾心斗角,焉有不败的道理。”
“这事情未尝不是一个经验教训!人皆有私心,但却绝不能失了轻重分寸。譬如大树,枝叶繁茂,若这枝节只想着壮大自己,拼了命汲取养分,却忽视了主干根基,纵使枝节再繁茂,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只有这根扎得越深,主干越雄壮,枝节才能越发有依靠,茁壮成长。”
赵禹敲敲案几,沉声道:“诸位皆是一时人杰,应该会明白这个道理。我不只要你们明白,更要铭记于心。咱们所要缔造的,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盛世,你们只要瞧准了方向,一路向前,都将会青史留名,给子孙后代挣下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
第290章 落地生根新明教
赵禹这一番话,语调未算得高,但听在众人耳中,却是振聋发聩,心下凛然。
滁州军日渐壮大,早从最初几千五行旗残军发展为现在十数万人的大部队。当中有最初便一路跟随的老部属,有其后征募起来的新军,有出身明教的,也有非明教出身,滁州本地或是皖北、浙西,不一而足。
人的本能是结盟,这么多人汇集一处,自然而然生出许多派系之分。哪怕是身为统帅的徐达,在调令众将的时候,也难免会对明教老将有所倾斜照顾,很难做到不偏不倚。滁州军现在正处在蓬勃发展的上升期,这些微摩擦矛盾自然可以尽数掩盖下来,但若就此积累下来,一旦发展进入到一个瓶颈期,将会成为制约滁州军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赵禹未雨绸缪,借着扬州之事敲打众人,虽不乏夸大其辞,但也未尝不是防微杜渐,给众人预敲警钟。虽然未必就能根除这个隐患,但能让人心生警惕,总好过不闻不问。尤其在攻克集庆这场大功面前,若稍有偏颇,只怕就会酝酿成难以调和的矛盾。
众将虽然未必能尽数明白赵禹的苦心,但也皆额头冒汗,拜道:“谨记总管教诲!”
略过这一节,赵禹又与众将商议对集庆发动总攻的计划。行百里路半九十,越到最后关头,越要谨慎无比,提防敌人临死前疯狂反扑。而且,大军攻克集庆后的安抚首尾事宜,也要早作准备。
赵禹只是与徐达等人商议了一番军事上的举措,大半时间都在倾听。毕竟他并未久在前线,对集庆周边的形势远不及徐达等将领认识得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