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页

c市,家属大院。

人人拿着报纸惊讶地在讨论,“柱子他爹,你看这是谁?”

报纸上那个胸上带着大红花,到□□和主席握手合影,顺便露出大白牙的女人可不就是苏叶?报纸上赫然地写着“全国优秀示范标兵——建设新农村乡村的村官苏叶”

整整两个版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

“报纸上写的这不就是苏叶吗?”侄子他爹震惊地问。

“是她!照片里就是她,长得一模一样。”

报纸被人抢来抢去,最后由一个女同志高声地为大家朗读报纸,“她初来上沟村,为学生争取了一片种红薯的田,正是这块小小的田地,后来种出了无限的希望。它就是高产红薯的前身,丰实系列一号。今年秋天丰实三号红薯亩产破万斤,带动了全市粮食增长……”

“她带领着一众青年毅然地背井离乡,在小小的村庄里探索出了新农村的道路。现在上沟村建起了学校、工厂、修起了水泥路,家家户户新修起了红砖房,小孩念得起书,老人有救济补贴,使得老有所养,幼有所依。”

人物事迹读完,四座皆寂然。大伙的胸腔氤氲着一股激动和自豪之情。

原来市里的粮食供应跟上了,是苏叶这一群人默默努力的成果,原来前段时间轰动全国的亩产万斤高产红薯是苏叶他们的研究成果。原来这段时间报纸上接二连三的好消息,各地纷纷报丰收背后竟然也有苏叶他们的影子!

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人民的命根子,今年大家能吃饱喝足,是因为有这一群青年在背后的默默支持!

故事越读越让人动容,他们想起三年前那个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在所有人反对的声音中坚持要去偏远农村的苏叶。直到今天家属大院里还有人埋汰苏叶糊了眼睛,轻易放弃唾手可得的前程。

现在再看看到底是谁糊了眼睛?

“你说这人怎么能这么争气,她才多大点年纪就一声不吭干出了这么多大事?”

“可不是,难怪我听着上沟村那么耳熟,你还记得三年前有个特别穷的村子来咱们大院感谢苏叶吗?现在这个村可富裕了。”

报纸上的上沟村村民住的红砖水泥房,村里有一排排青砖瓦房工厂,漂亮的小学、明亮的食堂,干净的水泥路,多么不可思议!原来贫穷落后的农村也可以建设得那么美丽,那里的生活水平一点都不比城里差。

周泓涵听着大伙对苏叶的夸赞,跟喝了蜜似的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