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巴氏学堂男女学生都有,大秦的男女大防没有后世那么严重,巴氏学堂有意把束脩开的很低,短短的几天时间报名的学生就满员了。
作为一所小学,学生年龄也小,在家里也干不了太多的活计,尤其是家长们看到天幕上各种人才都是会识字会读书的人,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
也或者说,其实一直都知道,只是以前没条件。
巴清去学校巡视一圈,临时买下的大宅院里,分为几个教室,聘请了三位夫子,一名男夫子,一名女夫子,还有一位巴氏的账房,专门管学堂的开支,也包括教授学生们算数,毕竟这里主要是为巴氏商行培养人才。
学生们数量相比现代很少,加起来有五十人左右,年龄都比较小,最小5岁,最大10岁。
虽然《周礼》规定男子十五岁才算成丁,但是一般10岁的孩子就算半个壮劳力了,10岁的男孩要跟着一起下地干活,10岁的女孩可能已经在跟着母亲学习刺绣纺织,大部分都得在家承担一些家务活或者工作,反而很难有时间出来学习。
巴清挨个看完后,让人把早就制定好的鼓励制度贴在学堂大门口专门立起来的粉壁宣传栏,上面写着每月一考,前三名什么奖励。这也是按照他们商业的查账模式来的。
考虑到这些平民孩子还不识字,巴清让夫子们转达给学生们,听着学堂里传来的欢呼声,巴清笑着走出巴氏学堂。
“听说乌氏出钱修了大桥?过去看看。”巴清对着车夫说道。
她们上了马车,车夫很快就驾着马车抵达了还在修建的乌氏大桥。
乌氏大桥位于咸阳城的城外,是为当地的农人搭建的,是一座石桥。
巴清下了马车,首先看到的却不是石桥上明晃晃的招牌“乌氏桥”,一眼扫过后,看向了乌氏桥另一边同样在修建的学堂。
学堂的大框架已经搭建出来了,门楣上的“乌氏女学”牌匾十分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