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朝,科举考试依然是以经义为主,而且被局限在了朱熹章句的“四书”、“五经”里,以“四书五经”出题,要求考生以“四书”的集解回答,作答必须要带“圣人言”。
到明朝成化年间,科举进入八股时代,科举靠文章必须根据八股八段的程序化写作——这也正是传到清朝,被后世批判的明清“八股取士”。】
朱元璋暴怒:“这是谁这么愚蠢?八股取士,你这是偷懒!”
想不到,有一天大明的皇帝竟然被并列在隋炀帝的旁边,还是不如对方,朱元璋深以为耻!
李世民大开眼界。
“全天下文人只写八股文,那六部官吏如何安排?”
都写八股文,谁适合去兵部,谁适合去吏部,这怎么看???
刘彻摸了摸下巴,觉得后世也不是什么都先进,这科举制度不也是越走越奇葩。
【很多人可能说,八股取士也不是谁能会写八股文的,八股文写得好,那都是人才。】
【话虽然没错,但是一个国家只有八股人才不觉得可怕吗?】
明朝考生也疯狂点头:他们也不想!
正是因为严苛的八股取士,多少考生屡屡落榜,这八股文难度很大,为难了不少原本更擅长其他科目的考生。
【咕咕说几l个八股取士的后遗症:】
【首先,明朝朱元璋定下的四夷馆无以为继,科举不考外语,渐渐的没人学习,导致没有了懂外语外文的人才,加上朝廷推行“禁海”“禁边”政策,连日语、蒙古语、朝鲜语的人才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