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说疑》曾记载:“舜逼尧,禹逼舜。”

唐人张守节续补《史记·五帝本纪》,作《史记正义》,引用《竹书纪年》文曰: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天幕特意为之注释:

《竹书纪年》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古本《竹书纪年》,一个是后人伪作的今本《竹书纪年》。《史记正义》引用的正是古本,也被认为是可信度更高的先秦原作。

《竹书纪年》是先秦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夏、商、西周、春秋时的晋国以及战国时的魏国的历史。不同于后世史书,不以儒家的“仁义道德”为指导思想,也不会有春秋笔法为君王和亲者美化,大量记载了古代“放杀”的历史,比如书中记载了启杀益、太甲杀伊尹等事件,与儒家史书内容很有出入。

也因此,在后世被儒家多位贬斥为“荒诞”之作,但是在现代史学家非常重视。

唐朝时期,还没有经过文字狱的《竹书纪年》还流通有原本。到了宋朝,古本《竹书纪年》经历了散佚和重编整理,可信度和史料价值开始大大降低。

从汉朝以前的记载能看出,部族之间的首领更替根本不是和平演变,但是到了汉朝以后,就变成了理想化的“禅让”。

《庄子·盗跖》记载:“尧杀长子。”

儒家为了开脱尧的罪名,于是让丹朱背负了“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和“不肖”的恶名,这样尧杀长子就不是不慈,而是大义灭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