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先放出古代,众多文人快乐地喝酒,吟诗作对,酒到酣处,开始玩扶乩。
扶乩有多个名字,又称扶箕、抬箕、扶鸾、挥鸾、降笔、请仙、卜紫姑、架乩等等。
主要来源,就是“卜紫姑”,放在魏晋南北朝,叫做“迎紫姑”。
南北朝时期,迎紫姑的仪式还比较郑重。
每逢正月十五,妇人会准备好人偶,放置在茅厕或猪圈。或者以箕、帚、草木,着衣簪花,请紫姑神降附。
这个过程中,妇人们需要用手紧紧握住“人偶”或者“箕”,感受到“人偶”或者“箕”动了,就是紫姑神降临。
紫姑神降临后,妇人们会向紫姑神倾诉自己的心事,或者替未出嫁的女儿祈祷美满姻缘。
如果人偶大动便是吉,若上仰着不动则判断为凶。
随着时代的发展,“箕”被替换成各种形式,也有妇人请紫姑神时替换成“笔”或“筷子”,让两孩童抬起,使其写字。
也有妇人单独请紫姑神上身,用手中笔撰写文章等。
到了宋朝时期,开始娱乐化,成了酒后常常玩耍的游戏。
一群文人在酒桌上,手握在一起,齐齐捏着一支蘸了墨水毛笔,毛笔下变成了白纸。
突然,笔一动。
“紫姑紫姑,我要问科举!这次我能不能中举!”
“紫姑紫姑,我要问婚事,我能不能被贵人榜下捉婿?”
“紫姑紫姑,我要问子嗣,我娘子这一胎是男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