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事不都这样,父母做主,吕公满意他不就行了?
【而且,从对“夫”“妻”的诠释和称谓也能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现实。】
先秦时期,“夫妇”和“夫妻”的涵义尚有分歧,到汉朝时期已经趋于统一。
“妇”意味着屈服顺从,“夫”意味着扶持。
“妻”还被解释成谐音“齐”,这并不是说在地位上与丈夫平等,而是说要“贞齐与夫”。
在社会上,丈夫对妻子姓氏的称呼也反映了状况。
汉朝时期,妻子被称为“某妻”,比如刘邦的妻子吕雉在外被人称呼就是“刘邦妻者”。
从汉朝往后,这种称呼都被流传了下来,唐宋流行开,明清彻底延用。
女子开始失去自己的名字,连氏族的姓氏也失去,对已婚女子的称谓都带上了这种带有歧视色彩的名字。
【在家族重要的祭祀活动中,按次序排列是男子在前女子灾后,而“子妇”只能与“曾孙”并列,处于与晚辈男子平行的位置。在小农、小手工业者等的家庭中,妻子地位也低于丈夫。但是由于妻子在生产中也承担重要作用,夫妻之间比地主、官僚和商贾家庭相对平等一些。】
辛辛苦苦在家劳累的汉代女子抬起头,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听到天幕这话,看向了家中祠堂的方向。
她看着祠堂那边烟火缭绕,心中有许多不甘。
明明家里的男人没有任何本事,家中没有田地也不愿意去参军打拼,大字不识几个依然喜欢吹牛教训她和孩子们,仿佛只有他说得才是大道理。
她跟家里的老人、孩子们每日早出晚归,因为没有田,又要纺织,又要接洗衣缝补的活计,一边交繁重的税一边做活计勉强维生,但是丈夫明明整日游手好闲,却只因为是男人,就被宗族接济,允许进入祠堂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