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明朝末年引进玉米、番薯,全都便宜了清朝,朱元璋可不服。
“要造福也得是造福我大明。”
当然,农学院也要。
“朕就是农民出身,若是大明农业比不过大清,那岂不是丢了农民的脸?”
朱元璋起了强烈的攀比心,尤其是对抢走他江山的大清,耿耿于怀。
既然海外在大明时候变强,他要让大明更强,强到无论是大清还是外邦,只能臣服,看这后世子孙还骂不骂他。
永乐年间,朱棣也不服:“朕既有郑和,也有海船队,不提前引进玉米番薯都对不起朕下西洋的经费。”
民间的商人沿海的百姓更不服“”
“去国外打工都能带回粮种青史留名,我上我也行!”
现成的引进番薯的方法都有了,现成的番薯产地也有了,这么好的青史留名机会还不珍惜,那真是活该自己碌碌无为。
有了天幕以后,从洪武年间开始,就已经不再实行海禁,而人被利益驱使时的行动力是惊人的,还没等朝廷下令,已经有不少海商渔民,带着熊熊野心,冲向了茫茫大海。
玄烨原本因为“御稻米”的成功还有些飘飘然,现在看了看自己写得诗歌,嫌弃地推向一边。
“朕也研究了水稻,可惜产量相比这后世,还是差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