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期间,英军缴获了大量的清军火药火器,最后却齐齐抛入大海,因为嫌弃太粗糙太劣质了,没法使用。】
“真是废物!跟清朝一样废物!”
沙角、大角是虎门的第一重门,也是大清与英国人谈判失败后,英国人趁着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对外妥协的时机,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炮台进攻,守将陈连升率军坚决抵抗,毙敌二百余,却始终等不到援军。
最终,陈连升战死,炮台陷落。
战争过程中,大清并非没有使用火器和大炮,然而因为射程太近根本无法射中英军舰艇,被英国人在海船上大肆嘲笑:“哈哈哈哈!瞧这些猪尾巴人,在给我们放烟火!”
——因为清朝人的发型,英国人一直称之为“猪尾巴”,嘲笑大清人是“至.那.猪”。
而英国的枪支丹药,已经在工业革命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大量使用霰.弹、葡萄.弹、榴.霰.弹、新式爆.炸.弹、燃.烧弹等。
清军这时候主要是什么火器呢?
主要武器是传统弓箭,还有少量的火绳枪——火药是明末的配方,火绳枪是英国淘汰下来的,还有一些红衣大炮——没错,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200年前明朝留下的老古董,还是曾经的实心弹,连明朝末年的开.花.弹都没有。
.
天幕放出了双方的对比。
从工坊:
清末时期依然是手工作坊,封闭的官方工匠环境下,参考着老旧的明朝火器和荷兰火炮来研究制造,辛辛苦苦人力打铁,辛辛苦苦人力打造大炮;
英国却已经有了完整的流水线生产产业链,有了机床精加工技术和钢铁工业,有大量的线膛炮和后装炮,还有备受重视的军事理论和无烟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