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最初是由德国人路德维希·杨发明的,他发明体操也不是为了针对学生,而是为了鼓励士兵士气,与华夏古代军中用武术套路练兵差不多。】

【民国时期,体操由日本传入华夏,让华夏有了中外体操之争。】

民国时期,河北保定人马良在山西陆军学堂任教习时,以他所编的“拳脚科”和“率角科”教授学生,当时的山西巡抚赵次珊将之命名为“马氏体操”。

经过数年实践后,1911年,马良邀请武术名流,将“马氏体操”重新整理后,编为教材,定名为《中华新武术》,共分率角科、拳脚科、棍术科、剑术科等。

其中,率角并非是“摔跤”,“率”指的是任意搏击,有自由搏击的含义。“角”才是指角力,竞争取胜。从教材里的图案来看,既有单练,也有对练。也有散打。

但是这本书和“马氏体操”并没有流传开来。

出身行伍的马良对“新武术”的创编以兵式操典为模式,在技术上有些生硬呆板,训练中有许多立正、稍息、开步的内容,后来学习者越来越少。

1923年,马良发起组织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是华夏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单项武术运动大会,主要是武术技术交流,并没有现代竞技比赛的特点,但是翠玉促进武术走上现代竞技舞台有重要作用。

但是马良本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媚日投敌,被历史所抛弃,最终“中华新武术”只是昙花一现,淹没在了历史之中。

【但是,这并不代表武术就此销声匿迹,也不代表华夏的体育和体操就没有自己的东西。】

【“马氏体操

失败之后,一位女子接过了接力棒。】

杨烈,原名杨淑华,是一名越南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