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满慧听到这个“萌芽计划”,有些蠢蠢欲动。
想她一个在末世为苟活而不断修炼的成年人,一直待在教室里和一群十二、三岁的小孩子一起上课,虽说和平温馨,但真的很无聊。
现在机会来了。
如果被选中,她就可以走出教室,和农科所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如何改良种子、培育新品种、对抗病虫害,比光看书有意思多了。
五月的阳光,开始有些灼热。
农科所“萌芽计划”的选拔细则终于公示,一张红底黑字的大海报贴在布告栏。听到这个消息,初一年级的同学一下课纷纷从教室里跑出来,布告栏前人头攒动,议论纷纷。
“看到了,看到了,选拔条件出来了。”
“什么条件?别挤呀,我还没看清楚呢。”
“啊,要组队?”
有人看不见布告,站在后排急得直跳却,扯开嗓子喊:“前面的同学,念一下嘛,我们都看不到。”
林满慧没有凑这个热闹,她靠在小花坛边沿,远远看着那拥挤的人群,竖起耳朵倾听着那边的对话。
农场建设于五十年代,那时识字、读书的人少,初中已经算是高学历。再加上普遍读书晚,大多七、八岁才上小学,小学毕业上完初一,正是十四、五岁的年纪。
萌芽计划的初衷,便是从这拔既有文化基础、又正值年少思维最活跃的孩子中挑选出热爱农业、喜欢科学的优秀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真正扎根农场、懂技术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