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凰收好名单,朗声道:“今天能够将培育作品放在教室进行展示的小组都很棒,学校暑假将举行园艺兴趣小组,欢迎大家报名参加。”
同学们一听就兴奋起来,纷纷举手报名,刚才还低落的气氛顿时又高涨起来。
五个小组、十五位同学进入评审教室,乖巧地站在各自展位之前,安静地等待着评委们的问话。
看到孩子们忐忑不安,五位教授交换了一下眼神,汪丽霞微笑道:“不用怕,点到小组名字的,简单地介绍一下培育过程。中间我们可能会问几个问题,你们如实回答就好。”
牡丹小组的同学培育的是一株牡丹幼苗,长势还不错,记录过程非常认真详细,听得老师们连连点头。
力量小组很有创意,也许是想体会“种子的力量”,他们尝试着不同植物的种子,记录过程,对种子的力量进行评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种子的力量与种子的大小没有关系。
听得其他几位同学都在下面闷笑。厉浩扫了一眼台下,严肃地说:“所有的研究,都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力量小组的科研精神很不错。”
力量小组的三位男生感激地看了一眼厉浩教授,刚才还在闷笑的同学低下头不敢再笑。
甜果小组试着培育苹果、柑桔幼苗,但因为不懂得不同种苗对土壤、日照、灌溉的要求,最后只得到一株相对强壮的金桔树苗。
当他们讲述失败的过程时,底下再没有人嘲笑,都认真倾听着。
科研,本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创新的过程。
林满慧若有所思,抬头看向评委席上的五位教授。
三男两女,五十岁左右的年纪,眼眸中带着一份执着与天真,衣着朴素、态度和蔼——这是真正扎根农场的科学家,难怪能够得到这么多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