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清楚了袁世振为何有如此斐然的政绩傍身,依然落了个黯然致仕的下场。
如今大明的盐政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其内部存在的积弊顽疾丝毫不亚于"漕运",而造成此等局面的原因,除了官商勾结,导致私盐泛滥之外,便是曾经如大明宝钞一般,肆意滥发的"盐引"。
如今大明分布在各地的宗室藩王,至少有一半其上,其父祖曾经得到过朝廷赏赐的"盐引",并借此不断印刷复制,公然套取朝廷的税额。
而这袁世振推行的"纲盐法",便是通过核查两淮盐运衙门历年拖欠的全部盐引,并将其确定为固定的额度,而商人们可以通过赎买其中的额度,获取新的盐引,继续兜售食盐。
同时为了保证这些盐商的积极性,袁世振还辅以"占窝"的办法,即唯有在纲本上登记在册的盐商,方才可以购买来年的额度,并且在指定地区经营食盐的营生,且可世袭传承。
换句话说,袁世振直接将食盐的生产权,运销权,以及销售权尽数交予商人,朝廷通过这些盐商手中掌握的盐引收取赋税,极大程度的提升了经营效率,并遏制了"私盐"的市场。
此等办法不仅在短时间内令朝廷苟延残喘的"盐政"焕发了新的生机,并让朝廷从中收获了大量的赋税。
但此举也导致了此前手中掌握着大量旧盐引,肆意复刻滥造的宗室藩王和高官勋贵们再不能利用朝廷的漏洞,套取税额。
也正是因为得罪了这些人,袁世振方才在一片声讨中黯然离职。
"陛下言重,臣愧不敢当!"
闻听耳畔旁的赞扬声,心中忐忑多时的袁世振先是一愣,随即便郑重行礼,颤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抹激动。
要知晓,他所推行的"纲盐法"虽然能够有条不紊的革除旧弊,但代价也是十分沉重的,将会直接影响到朝廷中枢和地方宗室以及高官显贵之间的关系。
而他与眼前的天子除了昨日一见之外,再没有多余的瓜葛,甚至他就任两淮盐运使以来,也没有取得半点政绩,眼下却依旧得到了天子的嘉奖和倚重。
这是何等的皇恩浩荡?
急促的呼吸声中,两淮盐运使袁世振却是没有留意到案牍后年轻天子欲言又止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