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8章 三分本事七分胆,活着就是搞钱

“就因为捡个鸟蛤?死了19个人?”李乐疑惑道。

林振明给茶壶里倒上水,“这玩意儿,不仅咱们爱吃,老外也爱吃。事情的起因都是因为这个。”

经过林振明的讲述,李乐才知道报纸上语焉不详的事情的来龙去脉。

利物浦西北部,有一处绵延数英里的海滩,因为地质环境特殊,非常适合海贝生长,更是以鸟蛤而闻名,这里的鸟蛤,个大肉多,在市场上十分抢手,售价也高,在全欧洲都有名。

几年时间,就从每吨200镑,涨到1300镑。

有钱赚自然就吸引了大批人过来捡鸟蛤。

但在海湾捡拾鸟蛤,虽然能带来不错的收入,可面临的风险却十分大,那处海滩一直都有“死亡海滩”之称。

那里不像一般的海潮,潮水从爱尔兰海涌来时几乎不受任何阻挡,涨潮迅猛,气势磅礴,流速能达到每小时几十公里,海浪能高达10米。

而且海湾里纵横交错、相互盘绕的沟壑和水坑,涨潮之前进去轻而易举,可一旦潮水涌入后,立马就成了四面环海的孤岛。

还有泥桨会粘吸住人们的腿,拔出来都费力,要想在海浪涌来时再跑,几乎不可能。况且,水面下经常还有吸力极强的暗流,一眨眼就能把人吸的无影无踪。

腐国当地人知道危险,很少有自己干的,大部分都是雇佣那些全世界过来腐国“淘金”的偷渡客。

那个年月,一说到偷渡客,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有着号称全球免签的闽省人。

这里面,就有一个叫林亮的,因为胆子大,脑子活泛,慢慢就成了工头,之后就和女朋友还有自家表哥商议着,自己当工头还是得干活,自己干,不如雇人干,从中间抽分子。

人从哪来?自然是和自己一样的老乡。

于是就在利物浦租下房子,召集了一批老乡来这边捡拾海贝,然后收购倒卖给当地的海鲜贩子。

要不怎么说,在国外,最狠的不是外国人,而是自己人。

那些房子比工厂打螺丝的宿舍都不如,四十多人挤在基建没有暖气的房间,每天仅靠一袋面包果腹。

每挖一筐鸟蛤能换5镑,但林亮得抽走大半,有时候剩下的钱甚至不够偿还偷渡过来时,给蛇头的利息。

每星期除了要给林亮交20到30镑的住宿费,还要先缴150镑的“登记费”,要不然别想在海滩干活。

但也因为是偷渡客的身份,白天日照充足的时候去捡贝壳,经常被海岸警卫队驱赶。只能选择了说最“安全”的时间,傍晚太阳即将落下的时候去。

这个时段潮水还没上涨,警察也都下了班,就拿着手电,戴着头灯干活,用生命与潮汐赌博。

可这玩意儿,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也就是在今年的2月4号,国内已经开始过正月十五元宵节,天文大潮的时候,出了事儿。

林亮明知潮汐预警,却为了多收一车贝,将工人驱赶至更远的海域。

当第一波浪头打来时,有人尖叫着往岸边狂奔,但淤泥缠住双腿,手电筒在慌乱中坠入海水。一些人连喊声都没来得及发出来,就被海水吞没。

等到黎明时分,救援队只找到19具尸体,还有四个人失踪,可失踪这词儿,就是个法律术语,都知道最后是怎么回事。。

那些被发现的遗体,有的手里还紧攥着贝壳,有的身上还有寄往国内的汇款单和给留在家里的父母、孩子的信。

“最小的,十五。”林振明说道。

“十五?”

“嗯,还是虚岁。”

李乐心里有些堵,攥着茶杯,盯着杯子里的茶汤,“林叔,那个叫林亮的怎么说?”

“连同他女朋友,表哥都被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