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新的发现

待诸事处理完毕,她又带着公孙易前往青峰山的半山腰。此处是一片阡陌纵横的田地,高粱与谷子茁壮成长,显然,这里便是山中的口粮田。

公孙易望着这片郁郁葱葱的庄稼,陷入了沉思。他深知,若想实现作物高产,仅仅依靠浇水施肥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品种的改良 。

他不禁想起“水稻之父”袁隆平,仅凭一己之力解决了多少中国人的饭碗。他又想起在来长安的路上,那处茶棚外采集的几株形似谷子的野草。他心中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利用这些野谷子进行杂交?这若是能成功,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于是,他将这一设想说给了周道清。并举例说明,以前有个姓袁的世外高人,就在水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又解释道,无论是谷子还是高粱,只要采用同科属植物进行杂交改良,极有可能大幅提升作物产量。他还细致地阐述了杂交改良的大致方法。

此番言论,让周道清的反应不再仅仅是惊讶,更多的是难以置信。她难以想象,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年轻人,怎么会知道的这么多?这实在是太过离奇。

然而,听他讲得头头是道、逻辑严密,又合情合理,似乎又确有可行之处。况且,这件事若能成功,那可是功在千秋的大事。

无论真假,周道清决定一试。她相信,师侄在这件事上不会欺骗自己。只是,她心中仍不免疑惑:世上当真有像袁老先生那般的奇人吗?

自那之后,周道清便全心全意投入到农作物杂交改良的研究中。为此,她特意下山购置了纸笔,决心将公孙易传授的方法一一记录下来。

起初,她让公孙易讲解,自己则在一旁记录,遇到不解之处,便请公孙易详细解释。

然而,这种方式进展缓慢。公孙易见状,索性接过笔,亲自书写整理资料,让周道清直接阅读,若有疑问,再为她解惑。如此一来,二人的角色仿佛互换,公孙易这个师侄倒成了师傅。

看着公孙易笔下流畅飘逸的字迹,以及通俗易懂的阐述,周道清心中既佩服又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师父,才能培养出这般出色的徒弟?若说是自己那大师兄的功劳,她是万万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