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九章 吕氏春秋

她侧身,“李贤。阿姐过不了多久就要和蒙恬去上郡。宫中之事,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李贤无奈,“因驰道之事,这段时间,臣也只能和蒙恬避嫌。”

她想起几日前章台宫的朝议。

“让你赞成修路,本意让你暗中相助。你倒好,居然第一个在朝会上提。”

“公主不想先发制人?”

她怀疑他是不是根本不想帮忙,而是为了率先被弃置,避免与李斯对着干。

她不想和他吵,“策动策动,让你伺机而动,你却先集一身火力。”

李贤看着她的眼睛,“公主可愿意听臣辩解?”

许栀叹了口气,迎着风,登高之处,十二重绡纱随晚风轻扬,她腰间悬着的羊脂玉禁步,在泠泠清响惊起檐下栖燕。

“你说。”

“驰道修筑,秦之大事,于国有利。在财政有保障的前提下,父亲绝不会阻拦。陛下马上东巡,斟酌之际,臣率先表明态度未尝不好。”李贤见她侧过了身,续言,“倒是公主,应该让陈平提前在东巡路上多作防备,免得在雍城发现的事和人出现在陛下面前,先一步占了朝廷过半支出。”

李贤暗示的是嬴政偏信徐福,要求长生,修楼船渡东海之事。

许栀知道,这件事就发生在嬴政第二次东巡的路上,至于他为什么开始向往长生。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两千年来,众说纷纭。

“你知道多少关于长生之事的内因?我该从哪个角度进行防备?”许栀问。

“身为外臣,只知陛下意愿,无法得知根源。”他沉浸在了过去,沉思片刻道,“不过有一件事甚为奇特。父亲与我皆百思不得其解。”

阙楼之上,离太阳近了许多,便有些刺眼。

李贤道续言,“二次东巡路上,陛下至琅琊,登台叹谓之词中似有神仙托梦。一年之后,陛下听博士的建议往泰山封禅。不久,儒生之议被罢黜。徐福正式献上仙药。”

泰山封禅,是历代帝王,尤其是对开国皇帝来说,作为信史一样的存在,更是奉为圭臬的仪式。

刘彻,刘秀,杨坚,李世民这些赫赫有名的帝王又赋予了泰山更多附加的价值。

“泰山。泰山。”

许栀迎着风,诵了两遍。

关于泰山封禅的畅想,始于嬴政。

他去任何一座山,后世都将得到相同的指向。

华山,黄山,庐山没有不同。

嬴政不喜儒生。他为什么听从儒生的建议去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