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畏罪自杀

复山河 新海月1 2670 字 27天前

没有法子,谁让他这个皇帝,自继位开始天下局势就急转直下呢。

除了铲除阉党,废除厂卫的时候,被天下士绅吹捧了一番外。

剩下的时间里,他都是被骂的角色。

缺乏自信的永宁帝,格外重视自家皇位的合法性。

“辽东镇,开始行动了没有?”

永宁帝关心的问道。

北虏重兵围困济南,舞阳侯所部被困城中。

两广的勤王大军,暂时指望不上。

京营不能轻动,九边重镇中宣府镇残了,大同镇和太原镇损失惨重。

延绥、宁夏、固原、甘肃四镇,虽然也是精锐,但朝廷的边防核心在辽东。

加上白莲教叛乱的影响,导致朝廷投入的资源减少,严重影响到了四镇的发展。

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兵力数量,都出现了下滑。

为了稳定四川局势,这四镇均抽调了一部分精锐入蜀,错过了这次勤王。

仅剩的蓟州镇和辽东镇联系紧密,两边的将门世家,出现了抱团的迹象。

确切的说,是蓟州将门主动向辽东镇靠拢,双方更像是依附关系。

这些都是实力失衡,惹出来的麻烦。

九边之中,辽东镇一家独大。

一家的军事实力,几乎能顶得上另外八镇的总和。

蓟州镇和辽东镇挨着,一起承担着防御北虏的重任。

想要在边境生活下去,只能向辽东镇靠拢。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的视线,自然都在辽东镇身上。

“陛下,昨日辽东镇向北虏发起进攻,同敌人鏖战数个时辰,斩杀敌军数百人。

可惜敌人援军迅速抵达,没有能够抢到首级。”

钟景明忐忑的回答道。

这样的战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辽东镇参与勤王的足有五万大军,对面的草原联军,同样有三万大军。

加上附近的其余虞朝军队,双方一旦开战,参战人数不会低于十万。

一场十万人的混战,打了几个时辰,仅仅只有数百人的战果,还没有抢到一具敌军首级。

在军事史上,都能够算一个奇迹。

如此明显的漏洞,相当于直接告诉大家,辽东镇和北虏之间达成了默契。

对这种结果,钟景明也非常的无奈。

辽东镇肯出兵,那都是看在他的面子上。

可辽东督师的面子,仅仅只能让人家出来溜一圈,还不足以令他们拼命。

如果不是挨着京师,兵部又对首级核验严格,还可以靠杀良冒功糊弄。

此时在朝中文武的眼皮子底下,以往那些糊弄手段,自然是不能用。

事实上,辽东镇也不是完全不听命令。

导致双方关系闹僵,永宁帝同样负有很大的责任。

北虏入寇的第一时间,皇帝就派出钦差,向辽东镇进行了问责。

一度罢免了多名高层将领,引发了辽东官兵的抗议。后续迫于局势需要,又恢复了他们的职位。

看似事情结束了,但辽东镇高层现在已经不敢相信朝廷。

毕竟,他们干的破事太多,其中很多都是犯忌讳的。

按照大虞律处置,一个个都能拉出去凌迟。

为了避免朝廷秋后算账,他们选择了趁机向朝廷提出了条件。

总结起来的话,主要有三条。

一、要求朝廷增加辽东镇的军费投入,保证不漂沫、拖欠钱粮。

二、向朝廷争取更多的人事自主权,即:主要将领世袭罔替,军中职位由他们提名产生。

三、仿照节度使制度,在辽东实施军管制度,府县一级不再任命文官。

相当于明晃晃的说,自己要割据一方,朝廷自然不可能答应。

如此要命的条件,他这个辽东督师,都不敢上报朝廷。

不光他不敢上报给皇帝,朝中一众文官,都忙着给捂盖子。

扶持辽东镇是他们的决定,现在失去了控制,就成了他们的责任。

在这种背景下,钟景明能够做的就是对上糊弄皇帝,对下忽悠辽东镇一众将领。

讯息的不对称,直接让永宁帝和辽东镇诸将,一起产生了误判。

永宁帝觉得是对辽东镇太过宽容,以至于这些将领嚣张跋扈。

而辽东镇的诸将则认为,朝廷在认真考虑他们提出来的条件,只要再加点儿筹码,朝廷就会派人和他们谈判。

不奢望朝廷能同时答应三个条件,随便答应其中一条,他们都是血赚。

实在是不行,他们还可以继续让步。

毕竟,辽东镇虽然兵强马壮,可后勤上严重依赖朝廷。

真要是闹翻了,朝廷一断粮,他们马上就要崩溃。

投奔北虏,这个选项是不存在的。

别看北虏威风,实际上还是穷的一批。

抢来的财富,基本上都通过走私贸易,回流到了大虞境内。

光养活他们自己那点儿兵,都要精打细算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