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危机四伏

复山河 新海月1 2580 字 26天前

勋贵与国同休,荣华富贵均来源于皇权。

一旦改革换代,文官士绅可以换个主子,但是他们这些“前朝余孽”不行。

即便是愿意投降,也很难有好下场。

哪怕有人出手收买,出价也不可能比大虞更高。

等到大战过后,不光他能获得军功爵,李牧同样可以获得一个爵位。

这些都是勋贵子弟身份,带来的政治加持。

换成草根将领,想要获得爵位,绝对没有这么容易。

按部就班的发展,就能够位极人臣,完全找不到背叛的理由。

“侯爷,这些只是最糟糕的局面,现实情况未必会那么糟。

陕西局势紧张,主要源于连年干旱,影响到了粮食产量。

灾情是偶然现象,只要能够风调雨顺,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

东南战场也是如此,结束了勤王之战后,朝廷就有能力组织平叛大战。

到时候我们只要及时收复南京,给叛军予以重创,就能消除前面的恶劣政治影响。”

李牧开口安慰道。

坦率的说,他不想这么快发起收复南京之战。

战争进行到现在,麾下的官兵也出现了厌战情绪,急需进行休整。

可是没有办法,话都说到了这份儿上,作为大虞朝的忠臣,肯定要努力重拾河山。

积极参与勤王,这是在向皇帝表忠心。

出兵收复南京,同样是在向皇帝的表忠心。

勋贵子弟的出身,决定了李牧必须经营“忠臣”人设。

眼下的大虞虽然有分崩离析的风险,但依旧拥有足够的向心力。

官场腐败成风,却没有烂透。

到了王朝末期,还能够拥有现在的班底,那就偷着乐吧!

只要皇帝不瞎折腾,挽回局势是大概率事件。

“你说的不错,是本侯想岔了。

局势艰难,方显英雄本色。

那帮文官不成器,还有我们这些勋贵。

为了挽救局势,陛下已经给地方衙门进一步放权。

迫于局势的需要,或许不久的将来,你也能主政一方。”

听了的舞阳侯的话,李牧暗自叫苦。

好不容易在两广经营出了成果,他可不想这么快挪窝。

主政一方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却是一个靶子。

看舞阳侯就知道了,担任总督以来,各种弹劾就没断过。

相比之下,他这个武将提督,小日子就要舒心的多。

因为双方赛道不一样,文官们根本没把他当成敌人。

即便是出手打压,也是以文御武的国策需要。

“侯爷此事万万不可,文官们受到的刺激够大了,再进一步会把他们逼疯的。

现在需要同舟共济,不适合掀起文武之争。”

李牧当即拒绝道。

甭管这是不是试探,他都不准备接招。

与其去争取主政一方,不如多培养点儿亲信,在军中占几个位置。

乱世之中,最重要的是军权,其他都是旁枝末节。

“你想多了,不是我要强推你上位,而是有些位置根本不用争。

比如说:江南总督,看似是天下第一督,实际上现在却是烫手山芋。

倘若裴云轩完蛋,你觉得有人敢接手么?

总督是如此,下面的巡抚,同样也是如此。

治下的土地全在叛军手中,纯粹就是一虚职,这种位置谁上谁背锅。”

舞阳侯没好气的说道。

在这方面他最有发言权,兼任的闽浙总督,就是因为找不到合适人选,才落到了他的头上。

“侯爷,现在讨论这些,没有任何意义。

我们还是先收拾城外的北虏吧!

他们的人头,可比叛军值钱多了。

你我的功名前程,全部都靠他们。

那帮边军,对我们的战绩,一直都不怎么服气。

正好借助这个机会,向外界展示一下实力。”

李牧当即转移话题道。

济南大捷,在外界眼中,运气的成分太多。

如果北虏没有那么傲气,偷营也不会那么顺利。

正面进行厮杀,就算能够获胜,也很难建全功。

同样的战术,只能运用一次。

接下来的大战,将是硬实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