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捷报

复山河 新海月1 2651 字 24天前

京师。

济南会战还在继续,一场关于北虏入寇的政治清算运动,在这座古老的城市拉开序幕。

首当其冲的宣大总督李志鸿,因为之前就死在了狱中,已经无法继续吸引火力。

同样负有责任的辽东都师钟景明,一下子成了第一责任人,吸引了百官的火力。

率先对他开炮的,就是山西、山东、京师籍官员,接着又得到了江南各省官员的群起响应。

大家把局势恶化,家乡受损的帐,全部算在了他头上。

这一刻无分党派,大家都想要把他碎尸万段。

以往支持钟景明的清流党人,更是成了清算他的主力。

随着清算的呼声高涨,本就对钟景明有意见的永宁帝,直接给他判了一个凌迟。

在将相不辱的大环境下,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官员,整个历史上都屈指可数。

以往发生这种事,百官都会开口求情,规劝皇帝从轻发落。

不过这一次例外,从民间到朝堂集体喊打喊杀,这还是大虞朝的第一次。

西四牌楼,天才刚刚放亮,就聚集了大量的围观人群。

今天是钟景明被凌迟的日子,大家都不想错过这一幕。

囚车艰难的前进着,钟景明拉的仇恨太大,无数百姓想要食他肉喝他血。

如果不是兵丁的阻拦,他都到不了刑场。

相比其他囚犯,钟景明身上无疑要干净的多,看得出来在狱中没有受过刑。

这种必死的案子,没有审理的必要。

以他的级别,手中必然掌握了大量的官场黑料。

如果真要进行审问,交代出来的信息,能够把朝堂搅的天翻地覆。

现在的锦衣卫不比从前,顶不住朝中百官的压力,没有掀起大案的心思。

“冤枉啊!”

刑场之上,钟景明忍不住叫屈道。

局势糜烂,又不是他一个人的锅。

主要原因还是朝廷战略误判,认为北虏只是在边界抢一波,就会自动撤离。

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等到后面局势失控,才下诏勤王,让敌军有机可趁。

辽东镇做大,完全是为了方便走私贸易。

朝中多名官员,都从中拿了好处,凭什么只治他一个人的罪。

可惜锅总是要有人背的。

前面山东世家被查抄,牵连了一部分官员进去,其中不乏朝中大员,但那还远远不够。

作为辽东督师,让盘踞在辽东的北虏入寇,本身就难辞其咎。

在朝廷严令禁止走私的大背景下,他这个辽东督师为了给走私贩子提供便利,不惜借刀杀人清除异己。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被朝廷问罪,都是一点也不冤枉。

曾经的合作伙伴,更是早早同他进行了切割。

伴随着行刑的开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看的出来,京中百姓对他是恨之入骨。

清除了污臣,朝中局势却没有安定下来,反而因为钟景明的死让斗争越发白热化。

最先被波及的就是兵部尚书万宇轩。

虞军在战场上打的那么烂,兵部难辞其咎,一起担责的还有都督府。

不过在同行的衬托下,勋贵系成了战场上为数不多的亮点,替都督府拉回了一分。

兵部就麻烦了,麾下的部队,不是被打残了,就是不听指挥。

尽管前面的决策,乃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可到了追责的时候,还是要兵部自己扛着。

想要甩锅都不行,最终拍板的是永宁帝。

平常时期,在奏折上阴阳几句,或者是直接在朝堂上怒喷皇帝,都没有问题。

可是把这么大的锅,往皇帝身上扔,那就逾越人臣本分了。

最关键是最终裁决权在皇帝手中,不是下面的人说皇帝有责任,事情就结束了。

封建制度发展到现在,皇权已经无限延伸。

惹恼了皇帝,后果只会更加严重。

前面万宇轩提出,让勋贵系大佬到地方上主持平叛,就是一次积极的自救行动。

调整了都督府,就不能再动兵部。

大虞朝最高决策层,主管军事的就这么两个衙门,同时进行人事调整那是非常危险的。

短期内不被清算,后面就有机会挽回局势。

兵部是战争挂钩的,只要战场上打的好,前面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可惜武将们集体反对,勋贵们担心文官有阴谋,不想放弃在朝中的话语权,让他的计划无疾而终。

随着党争升级,兵部一下子被牵扯了进去。

不光万宇轩受到了弹劾,多名内阁成员,同样成了御史的靶子。

“弹劾人的奏折,朕就不看了。”

看着堆积如山的奏折,一向勤政的永宁帝,也不得不选择摆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