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灜州又改制

转瞬,时间来至万历45年年底。

朱常瀛回家两月,家事国事,难有清闲。

至十二月中,《瀛州官员任职制度》、增改《官员职务条例》、《议政会改制方案》、《行省制实施方案》,相继颁布实施。

行省制,前元创立,群官负责,圆署会议。也就是一个行省最高长官由多人组成,开会议事,政令联名签署方才生效。

大明继承,分设布政、提刑、都指挥三司并立,将权力进一步分化。

总之是对集权与分权进行调整,以图使中枢政令顺利实施,地方上又不能做大做强,自立山头。

一个行省,地域广大,人口众多,一旦有变就足以危及中枢。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就是惨痛教训。

前元滚蛋,却不是行省制度的错。

太祖设三司并立,这是有鉴于元末群雄割据的惨痛教训。

但三司并立,没有绝对权威,则导致推诿扯皮,内耗严重,效率低下。除了督促监督税收,所谓行省其实对民生事务没什么鸟用。

所以就有了巡抚总督这样的职位。

然而巡抚总督向中枢负责,三司也同样向中枢负责,这就形成了新的多头管理,权责不明。

原有内耗未曾去除,又添新的内耗。

耗着耗着,大明最后一点精血流干。

所以对于这次体制改革,朱老七极为重视。

从北疆归来一路上,就仔细研究这份长史府提出,议政会几经讨论得出的议案。

以朱老七看来,这份议案实际上是巡抚制度的弱化版本,以行省代表中枢督促协调地方施政。

核心要务有四,监督核查府县税收,统辖重大民生工程,抚恤赈灾、维护治安。

方案几千字,其本质就一点,要钱。

这个新成立的省级机构,经费从哪里来?

中枢没钱,财政支出总体入不敷出,常年依靠王府补贴。

地方有钱的也没有几个,南洋各地人口稀疏,交通不便,产业落后,一半的县一年收入还特酿不够开官员工资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瀛州做的事太多了。移民,建城、修路、治河,教育、医疗、治安......

瀛州本岛加澎湖县一年财政支出,比福建广东两省加起来还要多出两倍。

什么都不干,官员躺平混日子,当然省钱。

但瀛州的官僚体系不这样想。

因为朱老七打开了几扇新大门。对内征收消费税,财产税,出口税。对外征收关税。国有土地拍卖。

这么多税种,每一项王府都要吃掉一口。尤其关税与出口税,竟被王府拿走大头。

所以要斗争要反抗,要想尽办法从朱老七口袋里掏钱。

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理解会有不同结论。

如果以阶级属性来分析,那就是代表地主商人利益的官僚体系向他们的最高利益代表夺权。

当皇权被剥夺干净时,也就只是个符号,比如后世现代社会西欧各国的王室。

有的甚至连符号也不能保留,比如法兰西。

而如果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朱老七吃的确实太多了,省级行政机构财政来源确实需要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确实有许多人在推动,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但南洋各地人口增多,治理复杂程度加大是事实。

有了这个事实,那么提升行政效率,扩大地方自主权就非做不可。

虽然不愿意,但这个钱,朱老七必须要掏。

钱可以出,但朱常瀛对这份议案却非常不满。

要设立行省,首先要革新官员任职晋升标准。

早前,南洋尽是移民,官员尽从瀛州本岛调动。

但这么多年过去,移民已变为坐地户,变为坐地户就有了地方利益以及势力,也就是有了地方独特性。

这个时候,如果官员还是都从瀛州本岛调动,外官不了解本地情况,那又何谈治理呢?待好不容易熟悉情况,结果又特酿调任了。

这样的流官要不得。

而任用本地官为首长,则会导致割据分裂倾向,豪强一家独大。

中枢与地方,就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如何分配利益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从后世也找不出正确答案,因为后世也没有分配明白。

返回屏东之后,朱常瀛数次召开会议,集中讨论官僚体制改革。

争吵两个月,终于拿出一份朱老七勉强可以接受的议案。

《瀛州官员任职制度》

改制目的:系统性的梳理瀛州文官体系,扩大长史府自主性,增强地方治理能力,提升行政效率。

主要内容:

第一,明确长史府为瀛州最高行政机构。有预算提案权、人事建议权、一般性行政事务决策权。

第二,确立长史府编制。

长史一人,统筹全局。次史四人,分管中枢各部。设长史府秘书处,为长史府幕僚机构。

第三,明确长史府职责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