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如此,他也成不了岳飞手下排得上号的大将,绝不仅仅只因为同村发小的身份。
岳飞可不是那种任人唯亲的小人。
只可惜!
王贵终究是凭军功上位的武人,且骤登高位不久,完全不了解张叔夜这样文官出身的传统士大夫。
对上,他们直言敢谏、不惜生死。
对外,他们甚至可以毁家纾难、报效国恩。
可对内,或者说是处理内部矛盾的时候,却往往会选择妥协,甚至是一种下意识的选择。
因为这在他们看来,是顾全大局,是两害相权取其轻,是有政治智慧的表现......
此时的张叔夜就是这样,不但毫不犹豫拒绝了王贵的提议,甚至稍事犹豫后,居然真的派人去请一干赋闲的弘光朝旧臣了。
原因很简单,在张叔夜的潜意识里,或者说是固有思维之下。
首先,纵兵残杀百姓绝对不能接受,尤其是其中还有上百名赶考的士子,这可是天下的读书种子,那样做简直就是比欺君还要严重的大逆不道!
其次,那些弘光朝旧臣也不可能永远赋闲在家。
江南文风鼎盛,这些人是江南士林的代表、牌面、标志,门生故吏遍天下,不但江南的最终稳定还得靠他们,甚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可能始终将其排除在朝堂之外。
陛下如此看重今年的科举就是明证!
所以早一天晚一天,又有什么关系?
事实证明熟面孔的确管用,一帮弘光老臣露面,很快就把人群情绪从爆发的边缘拉了回来。
其中尤以秦桧最为卖力,劝得满头大汗,嗓子都喊哑了。
这厮绝对是世间少有的聪明人,也是个权力心很重的人,早就在等这个机会。
当年他明知武从文手里握着自己把柄,为啥不在岳飞和韩世忠南下的时候直接投降,就像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上做的那样?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早就看出武从文打心眼儿里不待见自己。
一旦弘光朝廷没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也就算是终结了,甚至连命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
人群的情绪虽然没那么激动了,可仍然不肯散去,一定今天就要个交代。
秦桧急了,他可不想错过今天这个机会,像其他几个老家伙那样出工不出力,劝到最后就差给人群跪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