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五月,张九龄第二次被加检校中书侍郎,不久,母亲去世,尚在守制中就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尽管他推辞,但未被允许。任职宰相期间,张九龄秉持公正无私的态度处理朝政事务,重视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为朝廷举荐了孟浩然、王维、李泌、卢象等众多有能之士。他还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提出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主张,如重视地方官选拔,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建设等,巩固了“开元盛世”的成果。
(5)与李林甫的斗争及罢相
随着李林甫的崛起,张九龄的仕途迎来了巨大挑战。张九龄与李林甫在政治理念和为人处世方面截然不同,张九龄“守正嫉邪”,李林甫“口蜜腹剑”。两人在多个重大问题上发生冲突,在官员录用上,张九龄主张选贤任能,以才德为标准,而李林甫任人唯亲;在太子废立问题上,张九龄极力劝谏玄宗,阻止李林甫和武惠妃的阴谋。
开元二十四年(736)初冬,在唐玄宗返回长安的时间问题上,张九龄考虑农收未毕,建议推迟动身,以免扰民,而李林甫迎合圣意,主张即日西行。最终,张九龄因屡次“忤旨”,且遭李林甫在玄宗面前屡进谗言,被罢相,贬往荆州等地。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张九龄的个人命运,也对唐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史学家将张九龄罢相视为唐代历史的一个分水岭。
四、经世致用:卓越的施政理念与贡献
(1)内政革新
张九龄深受当时社会环境以及王方庆与张说的影响,执政期间将礼治放在重要位置。他看重祭祀活动,多次参与并撰写祭祀文,通过这些活动强化社会的道德和秩序观念。在吏治改革方面,张九龄主张以才德选拔官吏,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为有才能的人提供了上升通道。他提出通过京官和地方官内外互调,增进中央和地方的沟通,提高行政效率。此外,他建议复置十道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和监察州县官吏,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张九龄的政治思想体现了有为与无为的统一,强调王道仁政和循吏思想,认为“县得良宰,万户息肩”,好的地方官可以让王道仁政得以落实。
(2)经济举措
张九龄高度重视农桑生产,将其视为国家的根本事业。玄宗即位之初,他在《上封事书》《策问一道》等多篇文章中提出应以“耕桑为本”的思想,并指出重视地方刺史县令的选拔是搞好农桑的关键。他的建议得到唐玄宗的重视,朝廷采取了相应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货币发行无法满足需求,流通领域出现“市井不通,货价腾起”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的张九龄提出“不禁私铸”的建议。尽管这一建议遭到满朝文武的一致反对,最终被封杀,但它显示了张九龄超前的经济思想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3)军事谋略
在军事方面,张九龄主张施行和边睦邻政策,反对穷兵黩武。他认为真正的王者统治不能靠残酷杀戮来维持,主张“以计易战,以信去兵”“有征无战,即王者之师”,这一思想与《孙子》“上兵伐谋”“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等军事思想一脉相承。此外,针对玄宗朝节度使权势逐渐增大,军事力量重心向边镇转移的情况,张九龄主张抑制节度使的权势,以稳定边陲,安定社稷,展现了他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洞察和长远眼光。
五、文韵千秋:独树一帜的文学成就
(1)作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