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杜甫:诗圣长韵,一生飘摇

一、“诗圣”与“诗史”的奠基者

杜甫,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犹如璀璨星辰般耀眼的人物,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在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如同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伟大时代,他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诗与生活交织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杜甫形象。

唐朝,这个曾经令无数人向往的盛世王朝,在杜甫生活的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从开元盛世的繁荣昌盛到安史之乱后的满目疮痍,杜甫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他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民疾苦和人性的光辉与丑恶。

二、年少优裕与壮志满怀

(一)出身与家庭环境

杜甫出身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其远祖杜预,是西晋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学者,精通经史子集,尤其是在史学和算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军事成就更是显着,在西晋统一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为杜氏家族赢得了极大的荣耀。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着名诗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他才华横溢,对杜甫的影响深远。杜审言在诗歌创作上的造诣很高,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世称“文章四友”。他的一些诗歌在当时就广为流传,如《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一句,敏锐地捕捉到了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细腻而生动。

杜甫出生在一个相对优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担任兖州司马等官职。这个家庭环境为杜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使他能够自幼接受儒家经典的熏陶,熟读诗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既是他自己读书经历的真实写照,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少年求学与才华初显

杜甫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求学热情和文学才华。他勤奋好学,在知识的海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读书破万卷”并非一句空话,他广泛涉猎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着作,以及大量的历史典籍。这种博学多闻的素养在他日后的诗歌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青年时期的杜甫开始漫游各地。他首先踏上了吴越之地,这里是鱼米之乡,风景秀丽,文化繁荣。他陶醉于江南的美景之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例如,在游览越州(今浙江绍兴)时,他被当地的山水和文化所吸引,“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越州女子的美貌和鉴湖的清凉。

之后,他又来到齐赵之地。在这里,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不乏当时的知名之士。他们一起谈诗论文,游玩山水,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杜甫在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在这些诗作中展现无遗。《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通过对泰山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杜甫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情怀。他站在泰山脚下,仰望着巍峨的山峰,心中涌起无限的豪情,那种想要征服一切、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壮志跃然纸上。

三、仕途坎坷与困守长安

(一)科举考试与政治抱负

杜甫怀着满腔的政治热情参加了科举考试。在唐代,科举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杜甫对科举充满了期待,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一举成名,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认为自己足以在朝堂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二)困居长安的十年

然而,命运却对杜甫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当时,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操纵了科举考试,出现了“野无遗贤”的闹剧,杜甫不幸成为这场闹剧的牺牲品,应举不第。这一打击对杜甫来说是巨大的,他开始深入地接触社会的黑暗面。

此后,杜甫困居长安,这一住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的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寻求仕途的发展,他不得不奔走于达官贵人之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形象地描绘了他在长安求仕的窘迫与辛酸。他经常遭受冷眼和拒绝,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依然没有放弃。

在困居长安期间,杜甫开始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底层,他的诗歌创作也从关注个人命运逐渐转向关注民生疾苦。他写下了《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时期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无数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士兵们被迫出征,而他们的家人则在后方悲痛欲绝。杜甫通过对这一场景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

小主,

还有《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这首诗看似在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盛景,实则通过对他们奢华生活的揭露,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