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元化愤怒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他出身寒门,父亲自恃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始终不肯出仕为官。
每日都会与一些读书人饮酒作诗,沉浸在文人的雅趣之中,却忽略了家中的生计。
所以孙元化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颇为贫寒。
他深知以自己的家庭条件,想要在科举之路上考取进士,难如登天。
就毅然放弃了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转而奔赴上海县,投身到徐光启开办的学馆之中潜心授业。
当他接触到先进的火器和数学后,从此便一头扎进了西学的海洋,孜孜不倦的探索着。
在徐光启入教后,孙元化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确认天主教能够“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天启元年便在北京受洗入教。
正是因为他来自民间,了解大明国百姓所遭受到的种种苦楚,所以才会对马士英的粉饰太平义愤填膺,以至于当众失态,出声斥责。
朱媺娖心中深知,如今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大明国若要成功推行新政,就必须尽可能避免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冲突。
可一味地退让妥协,绝非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根本无法换取守旧派对新政的支持。
所以当她抵达南京城后,就一直强迫维新派保持沉默,而是由她亲自出面,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皇室的威严,与守旧派进行周旋。
她心里很清楚,这新政一旦推行,必然会触动太多人的既得利益。仅凭她一人之力,想要平息这诸多事端,又谈何容易?
所以她才会说服崇祯皇帝与自己一同前来,希望借助皇帝的权威,为新政的推行增添几分胜算。
朱媺娖虽然有皇家陆军的支持,拥有令人畏惧的暴力机器,但她却反对通过杀戮来推动新政的实施。
因为她知道,若是以杀戮开路,虽然能够在短期内镇压反对的声音,但从长远来看,只会给自己招来更多的阻碍和仇恨,让大明帝国陷入更深的危机之中。
马士英见孙元化被朱媺娖训斥,心中暗自得意,当他又见到崇祯皇帝,看向自己的目光中满是赞赏之色时,更是信心倍增。
于是再次滔滔不绝的讲述起来,言辞也愈发的慷慨激昂,仿佛他就是大明王朝的救世主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