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灭绝

他不求功,不求名,甘愿隐身幕后,只是每逢破敌之后,他最爱聚集羌人俘虏、放火焚烧。

董卓也不知其故,觉此人过于阴狠,有疏远之意。

李儒觉察到董卓的态度变化,便主动求娶董卓之丑女,成为董卓女婿,令董卓安心。

此计果然立竿见影,自此之后,董卓愈加看重李儒,大事小事都会与其商量。

熹平年间,董卓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成功跟朝堂重臣搭上了关系……

这一切变化,自然不是天上掉馅饼,虽然有董卓的武勇在内,但更多都是李儒的谋划。

(别认为董卓肥胖,就是废柴,能当武将的,没有实力太差的!有史记载:“汉桓帝末年,董卓担任羽林郎。董卓有武艺,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时左右射击。”)

而随着董卓水涨船高,更接近权力中枢,有些隐秘的事情便浮出了水面……比如屠村之变!

话说朝廷出兵攻打羌人,虽有胜利,亦消耗军费不菲,最终还是边打仗边安抚压了下去。

而在安抚时,羌人便抱怨道:“我等生计维艰,资用匮乏,势不得已,乃举兵为变。若朝廷能施抚恤之策,自当解甲息戈,安分度日。”

可朝廷哪有钱粮呢?

明面上天灾不断,粮食减产;暗地里刘宏攒钱享受,只进不出,世家贵族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连军备都松弛了,哪会无偿给边境羌人?

于是羌人再次提出意见:“朝廷既无赈济,吾辈自取乡里,岂为过乎?(翻译一下:既然朝廷给不出钱粮,那我们自行劫掠几个村庄,这不算过分吧?)”

这个提议许是报送朝堂的速度慢了,也许是彼此默认,总之朝廷未有定论时,便有了羌人屠村。

可恨的是,朝廷边军尚未解散,可也未追击抵抗。

此事,竟不了了之。

“朝廷既不可救药,朽蠹丛生,瘴气充塞。既不能卫民,何用社稷为?莫若覆此社稷,重铸山河!儒今立誓,灭权贵、灭都城、灭朝堂,天地共鉴!”

一代“灭绝”,就此诞生!

翌日,李儒便将一封信简和一块玉佩交给前来“探望”的左丰:“左监军,汝可持此二者,前往董府,调动府内一切财物!朝堂之上,还需让公发力,力保我家主公!”

左丰娇笑道:“那是自然,我等做事,最重一个‘信’字。李军师和董将军,汝等瞧好吧!”

说完,也不拖泥带水,左丰便登上马车,往洛阳运作而去,端得是“雷厉风行”。

董卓起身,苦笑道:“文优,如此董府恐彻底搬空了吧?”

李儒笑道:“何至于此!顶多破费六千万钱。”

“咦,那尚有三千万之缺口……莫非左丰那厮松口了?”董卓一脸诧异。

李儒不屑道:“阉竖之流,皆是短视之辈,到嘴肥肉岂可轻放?那三千万之数,来自主公麾下将领!”

董卓更是诧异:“这又是何道理?”

李儒眼珠一转,娓娓道来:“主公岂不知唇亡齿寒乎?主公若倒,麾下将领如李傕之辈,岂有再升职揽财之机?且诸多骄兵悍将,平素多有不法之事,若被揪出,岂能轻易罢休?主公好,才是真的好!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也!”

他不求功,不求名,甘愿隐身幕后,只是每逢破敌之后,他最爱聚集羌人俘虏、放火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