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衣锦还乡

这一次,谢安坐马车出的门。

成了香主,堂口自是配备马车出行。

按照堂口的标配,还有个马夫。但是谢安有了雨荷这个全能婢女,便辞了那位马夫。

驾!

雨荷穿着一袭棕色的裘皮外套,踩着皮质的靴子,坐在车厢外赶马车,向着峡谷外驶去。

天虽寒,雨荷却丝毫不觉得冷,反而英气十足。

她回头冲车厢里问:“老爷,先去哪儿?”

“水灯镇繁华,年货多样些。”

“老爷坐稳哩。”

马车撞破风雪,车轮碾压过厚重的积雪,留下两条长长的痕迹。

谢安却舒舒服服的坐在温暖的马车里。

座位上铺了层精美的兽皮,旁边还放置个滚烫的汤婆子,散发出的热气遍布整个马车,暖洋洋的。

谢安如今已经踏入了精肉境,精肉铜皮,早已不惧寒暑,无需什么汤婆子,甚至连马车都不必……

但是被人照顾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坐马车有私密空间,不必抛头露面……也很不错。

就像前世,坐地铁和开车都是为了从A点去往B点,但开车的感觉无疑更加良好,堵车除外……

活到现在,谢安早已看得明白:

不必过于执着去追求富贵,但也不必排斥富贵。唯一要小心的……是不能被富贵消磨了心志。

心志在,富贵自然多多益善。

忽然,谢安生出另外的想法:美人……也是如此?

“……”

过不多时,到了水灯镇。

虽然天空下着雪,却掩盖不住人们对小年的热情。

街道两边的商铺都挂上了红灯笼,窗花,喜庆得很。还有无数流动的卖货郎,摆摊的商贩,都在各自的摊位上挂着红色的福字,大声的吆喝叫卖。

家家户户带着孩童出门逛街,尤其以糖人和冰糖葫芦卖得好。基本上每个孩童手里都会拽个糖人,或者冰糖葫芦。一蹦一跳的走在路上,舔上一口糖人,便觉得是一年最大的享受了。

“娘,我要那个猪猪糖人。”

“过了年,是猴年,给你买个猴糖人。”

“不要!我不喜欢猴子,我喜欢猪猪。娘,我就要猪猪糖人嘛,我就要我就要……呜呜,娘不喜欢人家了。”

“好好好,别哭别哭,那就猪。”

“嘻嘻。娘真好。”

看着那对母女,谢安嘴角都忍不住露出笑容来。

一旁挽着谢安胳膊的雨荷忍不住抿嘴笑道:“老爷,要不我去买一个糖人来?”

谢安断然拒绝,“那都是小孩子吃的。走了走了,去五芳斋。另外买两身上好的棉袄子。”

连乌桥镇都开设了五芳斋的分店,更繁华的水灯镇自然也是有的。里面的糕点年货虽然贵,但品质好,味道佳。

谢安打算给两个徒儿和李夫人各买一份,另外给当铺的掌柜陈远和陈氏武馆药房的掌柜陈河也买一份。

至于棉袄子,自然是给两个徒儿的。

以谢安如今财力,完全可以买更好的裘皮,或者毛褐。但两个徒儿毕竟在当铺当值,穿的太过华贵,显然容易不合群。

精棉制作的袄子,非但好看,保暖效果也是好的。

……

乌桥镇。

李府。

才上午巳时初,府里就热火朝天的忙活起来。

春兰领着一干仆人丫鬟开始扫尘,贴窗花,包饺子,做糖瓜,做火烧等。而身为女主人的李夫人,则亲自到厨房粘贴新的灶王爷画像,然后上香祭拜。

小年祭灶是惯常的习俗。

上到王公大夫,下到寻常百姓,都会在这一天贴上新的灶王爷画像,上香祭拜。乞求来年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李夫人上了年纪,更是注重这一点。

祭灶可是属于五祀之一。和户神、土神、门神、行神并列。都是各家各户特别重视祭拜的对象。

大乾朝大部分平民都过得苦,对祭祀这种尤其重视,期待得到神灵保佑。

自小年祭灶之后,往后每天都有得忙活:

二十四迎傩、打尘埃;二十五接玉皇;二十七祭春牛;二十八剪窗花;二十九迎门神……直至大年春节。

忙完这一切,春兰便扶着身子孱弱的李夫人回到客厅,给李夫人捶背。

“夫人,你身子骨不好,这些杂活儿就别亲自下手了,交给我们做下人的去就是。”

李夫人却笑着说,“趁我身子骨还算利索,能忙活一次是一次。是了,你去通知当铺的陈远掌柜了没?叫他来府上吃午饭。”

“昨个儿就通知了。”

“还有贺春利,他虽然年纪小,毕竟做了朝奉师傅,该有的礼数不能少。这一年来,铺子虽然生意比老谢头在时差了些,但也没出过差错。我看着小贺处事稳重,有几分老谢头的风范。”

春兰没答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