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如能入秦墨门就更好

等到工程完毕,工匠们散去了,他们又该往哪儿去?

子淳意识到,自己迫切需要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随时听命、战力可靠的人,能够不折不扣完成他交待的任务。

“望成全。”

子淳一挥手臂,数百年轻力壮的男人兴奋地上前来:“拜求收我们吧!”声音此起彼伏。

扫视一圈,心中感慨万分:我们的团队不断壮大啊!

社会因分工差异形成各类群体,包括文官、武将与工匠等。每一个职业阶层都有自我认同及 需求。

正如沙俄时期,工业化一半催生布尔什维克;大秦工业发展迅速,怎愁将来无人追随、为之赴汤蹈火呢?

渭河岸边,船只络绎不绝。人们望着塌陷破碎的山体和倒在地上的巨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带着数百年轻的青壮向目的地进发。

秋季,金黄的麦穗在风中摇曳。 感受到青壮们满怀 与期望的心情。

一阵悠扬的小曲传入耳朵。

回头看向唱歌的青年笑道:“小伙,唱得不错。”

青年人羞涩了一下,但仍然恭敬地笑了笑。

“敢问君姓氏?”

“愧煞不敢称呼。我们野民无籍,父母亲友叫我莠朗。”

感喟不已。“你们愿来自学艺还是殿下指派的?”

“回候,都是诚心想来。别人大多也想来,只是没有机会。”

“你有兴趣学习哪些技艺?” 微笑着问道。

“冶铁、木工等技艺都可以传家久远。”小伙子快速应答。

玩笑说,如果你都不想学武那就算了。结果对方连连摇头说不想学。谈及缘由:练武需要消耗肉食,身体容易受损需要昂贵药费等。

提议教读书写字,对方再次拒绝,称草民身份,即便学会也没什么太大意义。

故作生气:“那你想学些什么?”

“我愿跟随内务府学技能。如能入秦墨门就更好。”

“冶铁烧瓷等等,皆是传家宝手艺。这些手艺世代相传多有价值。” 由此, 明白了他的心愿,也感受到他对外界机会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