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尴尬的笑了笑,表示白鹿你猜对了。
白鹿也没有说话了,转而沉思了起来。没有多久她还是开口了“改土归流是加强皇权的必要手段,大理国一直不强就是因为各族自治不能形成合力。陛下御极以来各族虽然臣服了,但是依旧还是有后患。为国家计,为百姓计,白鹿愿支持陛下改土归流。”
我没想到白鹿的支持会这么干脆,刚准备开口感谢几句,白鹿又说道“乌达应该也会同意。在大理国内有白蛮族和乌蛮族两族的支持,不会出太大的问题。至于百夷族和罗罗蛮还有金齿蛮、银齿蛮只要动作迅速,问题应该也不会太大。臣妾有孕在身,这是陛下还要多与乌达商议啊。”
从白鹿的寝宫离开,我心里也有了一些底气了。回到御书房后立马召刘文海、俞法晨、戴寿宁、高敬之、林墨、李达文前来议事。
不多时,众人陆续到来,鱼贯进入御书房。屋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严肃的面庞。众人向我行礼后,我抬手示意他们平身,随即直奔主题:“昨日朝堂之上,改土归流一事争论不休,朕想听听你们的肺腑之言,不必有所顾忌。”
左丞相刘文海率先开口,他神色忧虑,语气沉稳:“陛下,改土归流虽有诸多益处,可一旦实施,必定触动部族的根本利益。他们在当地根基深厚,倘若联合起来反抗,以我朝目前的兵力和财力,恐怕难以应对。边疆一乱,民心不稳,后果不堪设想。”
右丞相俞法晨微微颔首,补充道:“文海所言极是。而且,骤然派遣官员前往陌生之地治理,能否适应风土人情、能否有效施政,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依臣之见,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我的两位丞相都反对了实施改土归流,这让我本就不多的一些底气变得更加的微不足道了。
保皇司指挥使高敬之却不认同,他向前一步,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陛下,二位丞相所言固然有理,但部族割据之弊,已严重阻碍国家发展。他们把控地方经济,私设关卡,百姓深受其苦,国家赋税也大幅减少。若不趁此时机改革,日后部族势力愈发壮大,更难收拾。”
兵部尚书林墨沉思片刻后说:“高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从军事角度看,改土归流有助于统一军事指挥,增强边疆防御力量。但正如丞相们担忧的,叛乱风险不可忽视。不过,若能提前做好军事部署,在关键地区屯兵,即便部族反抗,也能迅速应对。”
礼部尚书李达文接着说:“陛下,改土归流不仅是政治和军事问题,更是文化融合的契机。通过派遣官员推行统一的文化和教育,能增进边疆与内地的认同感,长远来看,对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意义重大。”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面红耳赤。太子戴寿宁一直静静聆听,此时他缓缓开口:“儿臣认为,诸位大臣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改土归流是大势所趋,但操之过急易生祸端。或许可以先在大理尝试实施,观察效果,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如此既能降低风险,也能让朝廷和百姓看到改革的成效。这样再去高棉、安南、占姜等地实施阻力应该就会小很多。”
许久,我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今日诸位所言,让朕受益匪浅。改土归流关系重大,朕还需再斟酌一番。此事暂且搁置,待朕深思熟虑后,再做定夺。”众人见皇帝如此表态,便不再多言,行礼后纷纷退下。
御书房内,我独自坐在案前,望着堆积如山的奏折,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改土归流的争论虽暂时告一段落,但他心中的压力却丝毫未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