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丞相俞法晨接着说道:“丞相所言有理。不过,安抚归安抚,朝廷的威严也不可废。对于那些抗拒改革、意图谋反的土司,必须予以坚决打击。臣建议,在试点地区周边,暗中集结兵力,一旦有变,便能迅速弹压。”
俞法晨态度的改变,让我对改土归流的实施又多了一成信心,要知道前几天大朝会和小朝会上,俞法晨都是主张缓行的主要力量。
太子戴寿宁微微向前一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儿臣以为,改土归流还需重视民生。西南百姓以农耕、畜牧为生,朝廷可派遣农官,传授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改善百姓生活。百姓富足,自然会支持朝廷的改革。”
我看着自己的儿子,眼中满是欣慰之色。看来只要我下定了决心,大家都在往解决问题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了。
兵部尚书林墨抱拳行礼,声音洪亮:“陛下,臣已挑选了一批精锐将士,他们熟悉山地作战,可随时待命。但行军打仗,粮草先行。西南路途遥远,运输艰难,需提前规划好粮草补给路线,确保大军行动不受阻碍。”
侍中楚启明在一旁静静地听着,此时才缓缓开口:“诸位大人所言,皆为良策。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变数。臣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统筹改土归流之事,协调各方力量,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我认真倾听着每一个人的意见,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知不觉,已过了午时,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
“朕意已决,”我站起身来,神色坚定,“改土归流,势在必行。就依诸位爱卿所言,先试点,再推广。高敬之,保皇司负责情报收集,密切关注土司动向;李达文,礼部即刻筹备西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事宜;刘文海、俞法晨,你们二人牵头,成立改土归流筹备机构,协调各方;戴寿宁,制定民生改善计划;林墨,兵部做好军事部署,确保万无一失;楚启明,你负责配合两位丞相,有任何问题,及时向朕汇报。”
诸臣领命,各自散去。御书房内,只剩下我一人望着窗外的宫墙,心中思绪万千。
此后的日子里,朝廷上下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改土归流之事。高敬之的保皇司密探遍布西南,源源不断地将部族的情报送回大理王都;李达文选派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官,前往西南地区,新建立学堂,传播文化;刘文海和俞法晨日夜忙碌,协调着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太子戴寿宁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需求,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民生改善措施;林墨则亲自前往西南边境,视察军队,部署战略;楚启明往来于王都与西南之间,监督着改革的每一个环节。
小主,
数十天之后,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